按语: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
告别苏州已有时日,但与姑苏的短暂触碰留下的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挥之不去,只能写下这些粗粝的文字,以示对这段人生行旅的记挂。
作为同胞,我们不当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人的,但是当自己以一名匆匆的江南过客从苏州经过时,以散客拼团对苏州进行游历留下的心理阴影,迫使自己不得不以“人心不古”之思去审视人心,不得不以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谨小慎微去对待别人的言行。
自“旅游”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之相关的话题也就变成世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之一。从旅游含括的所有内容看,其不外乎关涉三个基本的对象:旅游者、旅游地和导游。就旅游的对象而言,它仅仅是客观沉寂的静态存在。不论从官方,还是从民间渠道流出的关于旅游地的千万种传说,那都是公众人为的附加。传说千万种也不能改变旅游地固有的特质。对于旅游地的定性,“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古训还是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一千种描述胜不过一朵具体的花”。毋庸讳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经过现代高科技声光电的加工,借助各种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可谓是人间仙境,美不胜收。可是,当真正置身某一个地方,切身感受其的韵味时,才发现因为心理取向的不同,对游览对象投注的心理期许不同,面对固定不变的对象,不同的游客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外溢出的特质也就不同了。三四天时间对素有人间天堂的苏州的造访,从个人的心理诉求看,经历了才能真正理解苏子“事不见其有无而臆断之”的真意。据实而论,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取的关于苏州的讯息,让人往往会产生“此生不游苏州枉活也”的冲动。可是,当真正置身于吴中大地,观赏那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时,可能是因为留下人类的足迹太多,其呈现出来的景致也并没有超乎寻常的奇异之处。
心理预期与现实之所以出现严重的背离,除了景物的“物是人非”,更主要的是源于在几天的游历过程中导游给我们造成的心理伤害所留下的心理阴影所致。质言之,自然的,人文的景观相对于有生命的人而言,它们只是客观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只是无生命的自然概貌的书写。之所以引发一种令人心向往之的效应,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主要还是出于人为的强加。也正是这种人为炒作所释放出的强大的诱惑力,才让世人对某些地方趋之若鹜。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导游功不可没。对导游巧舌如簧的不着边际的荤素结合,作为外来客,我们除了信以为真,似乎没有怀疑的理由。就导游对旅游景点所掌握的东西看,异乡人是望尘莫及的。不论是阳春白雪的高大上,还是下里巴人的乡野俚语,其所涉及的关于旅游地的传说掌故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的自如,是不能不让人服膺的。至于其关于某些掌故的解说是道听途说,还是有据可查也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导游三寸不烂之舌还是为短暂的游览增添了几分兴致。
也正是借助导游土洋结合、“雅俗共赏”,才多少消解了旅游的“舟车劳顿”之苦。如果整个行程始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到底,对旅游者来说也是极大的幸事。可怕的是导游不遗余力的旁征博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正史和野史讲完之后,序曲唱完,铺垫铺就,接下来就书归正传。对导游来说,他们“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指向对象就是购物。当序幕的铺垫功课做足以后,庐山真面目才慢慢显露出来。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聚焦的是关于当地极富特色和竞争力的土特产。因为不是第一次出门,每一个游客都怀揣一本账。导游深谙此理,所以为了感化游客的铁石心肠,在直来直去的单刀直入之后,为了达到目的,又以悲情牌和温情牌对游客进行心理围攻。绵里藏针、刚柔并济,使尽浑身解数只为实现不为外人道也的目的。由于套路太深,游客因猝不及防而纷纷入套。
旅游是什么?放松身心是最简单的目的。可是,不论行程远近,当导游关于土特产、购物和自己是如何的不易之类的话是成为主题充斥整个行程时,所有的旅游兴致都失去了况味。生存难,活着更属不易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所有的冠冕堂皇的由头被残酷的现实一个个击碎时,面对可怜楚楚又能说会道的导游时,不能不让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毕竟是生活中信息渠道获得多元的时代,当每一种信誓旦旦的承诺被残酷的现实肢解,每一个煞有介事的誓言变成美丽的谎言之后,我们对站在面前的口吐莲花的眉飞色舞的导游,除了鄙夷,没有丝毫的艳羡之意。
从做人的本义出发,各行各业活着确实不易。生存和死亡实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生存境遇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果苟活者能够理性面对,以一份真实和率真对待,再难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谎言固然美丽,但肥皂泡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职业的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从业者自轻自贱以坑蒙拐骗赚取既得利益,可怜之人就变得可恨了。作为一名匆匆的过客,在哒哒的马蹄声让位于隆隆的机器声之后,世事变迁让一切不可能都变得可能,不论接受,还是排斥,事实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