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北京的六郎庄。
这个知名的城中村,汇集了全国各省的年轻人,放弃家乡的楼宇厅堂,为了梦想而蜗居在几平米的平房,选择北漂,只因有着美好的梦想。
很幸运,我曾经也是那里的一员。
记忆中的六郎庄,是泥土飞扬的路面,脏乱不堪,雨后会有深深的水坑,每个院子里都住着疯一样的骑手,自行车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比公交车方便,只要车胎不扎,永远不用担心上班迟到。
374停留的那一站,随着大波人群走了下来,身后那面高墙是慈禧太后最奢华的行宫--颐和园。
顺着幽静的小路前行,便是通往村落的入口,夏天,会有一股青草香扑面而来,铁网将村落与西四环最大的高尔夫球场隔开,贫与富而两两相望。
从374下车的入口,一直走下去,用不了半个小时便可到村子的尽头,向左可以通往海淀公园,向右两公里则是中关村商圈,也正因如此,六郎庄被称之为中关村宿舍。
沿途中,随处可见的室外公厕,每在夏天出入都会浑身散着臭味儿,久久难消。
与正规平房连接的是私自搭建的仓房,地面只是抹了抹水泥,兼并成一个个单间,在我看来真不如东北农村的下屋。也有几处是两到三层的楼房,同样也是隔断开来,按户收租。
无论多晚都不用担心走夜路的危险,因为随时都会有人经过你的身旁,许是熬夜加班的青年才俊,许是满腹牢骚想要夜宵的中年人。
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小路,那是众多人在树林中踩踏出来的新路,有些记不清楚了,若有谁记得,一定要告诉我哈。隐约记得有一处天桥,常常在那里等车去易初莲花和欧尚超市。
在那里,除了房东,基本都是外地人,夜晚,以收租为生的本地人,会聚集在家门口摇着扇子乘凉,像是等待着租户的归来。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在北京住着连自己家都不如的村子,没想到会和十几户人家共用着厨房,甚至一个水龙头,每天起早早的接水排队,更没想到,在只能放下单人床的房间里洗漱吃饭睡觉起夜,每天早晨都要拎着个小桶去公厕,那时最怕的是夜里拉肚子。
我的房东是老年夫妇,房租每月300,水电费单算,可以洗衣服做饭,有块解决不了温度的暖气片,墙壁因潮湿而四面起皮,棚顶时不时生长一些蜘蛛,水泥地面瑕疵多过完整,一年四季无处可晒地被子只能搭在翻身就会咯吱响的铁床上,有扇常年见不到太阳的窗子,木门上用防君子不防小偷的锁。夏天屋里阴暗潮湿,冬天可以细数着冰冷的窗花。
每天晚上九点准时关门,晚了可真就进不去,老人家也真的听不到敲门声。
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们,从不相互交流,也不问姓甚名谁。现在想来,很后悔没有在那个时候在那里结实一下新朋友,远亲不如近邻嘛。
有年大年初三回去,竟然饿了一天,因为买不到吃的,商店关门,市场无人,可见外来人口为村庄的主要劳动力和商家。
那里的餐馆很实惠,在那么小的地方可以吃到很多个城市的小吃,每次下班路过时总会忍不住买一盒麻辣串,很正宗的味道,没有太多香料,却也让人垂涎欲滴。
土豆丝几块钱一盘,吃的饱饱的还会剩很多,当然,最好吃的是老汤酱肘子,烧鸡公火锅,鸡蛋灌饼煎饼果子,可惜,再也尝不到那个味道,再也看不到那片宅邸,北京的发展已经吞噬了那里,于我,则更是一种难言的伤感!
爱从那里开始,也在那里终结!
一别十年,从此再无六郎庄!!!
第一次用简书,第一次在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空间留字。有些紧张~
留下心底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