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时期的旧文,曾经我还是能写出那么优美文风的人,现在的我丧失了一些天赋啊!!)
“在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眼里,世界就是一个钉子”,在我通读了《穷查理宝典》后,这句话便像一个撒野的孩子一般,在我神经里左突右晃、抓耳挠腮。像是贫瘠的土地上,突然得到了一点珍贵甘露,滋润的快感便如新结痂的疤痕,带着满足的瘙痒感。
为了使我那可怜的内心平静下来,我必须通过类似自言自语的方式把这种骚动的思绪给稳定住,让它变成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智慧。
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共同管理着他们那伟大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是被投资界顶礼膜拜的殿堂级别的人物,而查理的名声却比他的同事小的多了。不过因为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老查理却更是一个有意思的睿智老人。
查理的很多智慧都很独到,比如总是反过来想、多元思维论、误判心理学等等,这些都是带有很大启发性的思想。但是我要详述的却是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句首那句话,这句话虽不是查理老先生的原创,但我相信,没有人比他理解和行动的更好啦。
世界上的博物学家总是很稀少的,因为知识一直在被创造,从未停止,而人类的一生又何其短暂,就算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也恐怕是难以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的。所以教育学家们变发明了“专业”这个词,让一些孩子学习数学、物理、生物......让另外一些孩子学习绘画、音乐、文学......既节省了每一个的精力,也因为分工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效率,从这一方面讲,这样分而治之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注入了他绝大部分的精力,那么会不会压抑他潜在的在其他方面的潜能呢?
一个数学家终生沉浸在数学王国的奥妙里,他也可能失去了欣赏甚至创作美术的机会;一位钢琴师能够弹出优美至极的曲子,却可能忽略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当然了,我并不是鼓吹人人必须通晓某个标准下的所有知识,因为事情往极端了发展总是开始趋向坏的结果。(就像中国的高考制度至今没有想出怎样去处理那些偏科的天才考生们)再这里我引用下美国教育协会的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
真正的通识教育是让我们能在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上生活的负责任,富有成果并且有创造力。这样一种教育,培养的是:根基扎实的知性活力,愿意终生学习的品格,以及愿意承担我们的意见和行动所造成后果的态度。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理解知识的基础并且质询自然,文化和社会; 掌握感知,分析和表达的核心技能;培养对真理的尊重;认识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并探索日常学习,公民权利和服务社区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让我这个饱受了中国应试教育12年之苦的大一学生深为震撼,同时心底又生出一股自卑和恐惧之感来。美国人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对教育的认知足足甩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银河系!!通识而博雅,但我们很多人却仍然固步自封,仅仅活在一种知识圈子里,用他那仅有的唯一的锤子,来对待这有着万千种绮丽的宇宙。
让我们回到查理·芒格:
查理试图发现与他的每个投资项目相关的宇宙,他所用的方法是牢牢地掌握全部——或者至少大部分——候选待投资公司内部及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要得到正确的收集和组织,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据他估计,大概有100 种)便能提供一个背景或者框架,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的非凡洞察力。我们在本章中更想指出的,他的模型提供的分析结构使他能把纷繁复杂的投资问题简化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这些模型中最重要的例子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芒格为那些相互强化并极大地放大彼此效应的因素而发明的词组就是“lollapalooza 效应”。
想要得到lollapalooza效应?那就该扔掉你手里那把破锤子,换一个超级计算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