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存在着三个典型的误区。
一是通过念咒语的方法,试图培养好习惯
我看过很多教人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文章和图书,然后发现他们的方法,和数千年来无数家长的方法一模一样,就是——念咒语!
比如每天对孩子念咒语:你要早睡早起!
你要热爱学习!
你要按时完成作业!
你要养成好习惯,
认真点、别马虎……
这些咒语有效吗?
没有效果!要不然家长们也不会年年念、天天念、时时念,气急败坏地念!人人都会念咒语,也都在念咒语,但如果念咒语有用,宗教和心理学就不需要存在了。
二,“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不是大家想象的意思
关于培养习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秘籍”是:——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
但是,大家有没有深入想过:这个说法靠谱吗?
首先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们在高中时,都是很早就起床,并且需要跑操。晚上也会在学校统一熄灯后,很快就睡觉的。但这个早睡早起并跑操的“好习惯”,到上大学后,都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我们花了远超21天的数年(高中三年,初中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早睡早起并跑早操了)时间养成的习惯,到了大学,就消失了呢?
也就是说,即便你花了远大于21天的时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但当你后来改变想法的时候,这个好习惯也会很快消失。
因为这个好习惯只是表面的行为,与内心一致的表面行为才能持久。否则,不会有那种花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然后一劳永逸、受益终身的事情。
三,太过注重表层的行为习惯,而忽视深层的思维习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也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表层的行为习惯,可以叫表层习惯;一个是深层的思维习惯,叫元习惯
前者比如把东西摆好、干净整洁、早睡早起、每天跑步五千米、每天早晚一杯水、每天写日记等等。后者则比如换位思考、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要事优先等等。
如果想培养好的元习惯,需要从表层习惯入手,表层习惯的培养有具体形式可以落地,比如每天跑多少米,读多少页数等是可以衡量的;而元习惯是思维方式,这个无法衡量。
但是,我们不能为培养表层习惯而培养表层习惯,我们培养表层习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元习惯。
如果我们培养的表层习惯,达不到强化元习惯的目的,甚至会消弱元习惯,那这就是与我们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个时候,这个表层习惯的培养就是起反作用的,应该停止。
这就跟厂家做广告一样,不能只为做广告而做广告,做广告的目的是提高厂家的美誉度、提高产品销量的。如果费时费力费钱做出的广告反而是降低厂家美誉度、减小产品销量的,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我们培养表层习惯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元习惯的,千万不能背道而驰。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元习惯,比如珍惜身体、重视健康、热爱运动等,那么,要培养这样的元习惯,是有很多行为习惯可选的,比如游泳、打篮球、散步、跳舞、太极、跆拳道、各种类型的体操等,都可以啊,为何要给孩子限定在极窄的范围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所以,适合每个人的表层习惯是不同的,只要孩子具备好的元习惯,或者说,孩子的表层习惯有助于好的元习惯的形成,就足够了。不要去要求孩子必须和传统的表层好习惯一致。
大思想家尼采说:“习惯就是让大脑变懒惰、手脚变勤快的东西。”他这里说的习惯就是指行为习惯,也就是表层习惯。这个表层习惯只是让我们不需要多思考,就倾向于去做某事而已。这是中性的,未必就是好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要重视的是孩子的元习惯的培养,而孩子的具体的行为习惯要因人而异,要让孩子自由选择,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让孩子反感。
当孩子自由选择时,更容易养成对应的元习惯。比如我们希望孩子重视身体的健康,这个是元习惯。而具体是通过跑步、散步,还是打球或游泳来锻炼身体,这个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如果我们强迫孩子每天跑三千米,那孩子最多只能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却并不能养成重视身体健康的习惯,他可能会为了避免跑步而故意让自己崴脚,或者虽然跑步,但其他方面不注意身体的健康……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养成某个表层习惯,而去养成这个习惯。我们真正想养成的是元习惯,是为了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原创不易,请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别忘记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