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场失败的夫妻谈话
周日的上午,享受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坐在山边的家里,我试着修改自己的版权课程,关于新员工职业规划的。修改的起因是,这次的客户和我沟通,希望讲授部分再少一些,互动部分再多一些。
看似一个简单的要求,放到课程设计上就足以让我纠结了。是开场部分的体验式互动加一些?还是中间的职业化部分加案例讨论……
如此种种,脑海里各种杂音,把秋日风景带来的好心情撞成碎片。
我冲去老公的书房,不好意思的询问:“那个,我能骚扰你十分钟吗?”
老公停下里按键盘的手,扭头看我:“说吧,怎么了?”
我说:“我发现我自己有个能力缺陷,就是设计课程的时候,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原则,总是觉得这个也可以,那个也行。或者是这么设计也行,那样设计也好……总之就是会混乱。”
“所以你的意思是,客户提出一个需求,你去做,做不到是吗?”老公问
“当然不是了,如果提个需求做不到,我这11年讲师白做了!” 我因为被质疑有点生气,语调都高了半度。
“好,你能做。那你是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是吗?”老公继续追问
“也不是,有的模块是选择问题,有备选的。但是有的模块其实是想从零开始重新设计,那就是需要找资料重新做的。”我回答。
“那你不知道怎么选和有些需要找资料做。你需要我帮你选还是需要我帮你找资料?”老公困惑。
“啊……”明明他似乎在提供帮助,但我感觉有个情绪的小火苗因为他的提问而暴躁起来。我说:“没事儿了,我去忙了。”然后回到自己书房生闷气。
此刻打字出来,我才发现,和老公的这场沟通,我其实并不是很清晰自己的问题,而老公又抓着我的表面叙述不放。
事实上,我想探讨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在某个互动游戏、故事、视频等素材中,我该遵循那种原则来确定用哪个?第二,如果现有的都不适合,我该从哪个角度去做搜集?
02 很有价值的导师谈话
看看时间,周日的上午10点,似乎是个骚扰其他老师的好时间。
我把问题发给了晓燕老师。我俩发着语音说了半个小时,总结来看她的回答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她说,她去年也曾有过一次触动产生新反思,也感觉讲授必须减少,所以她用了一年时间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在自己的状态更满意了。
第二层她给我举个一个真实例子。就是我们常用的生涯幻游工具,最早讲授版本,就是做幻游、提问一下感受、结束。
但是现在她会设计一系列问题。会问哪些人可能“被睡着”了? 哪些人没有出现画面?哪些人画面让自己惊讶?哪些人画面和当前差不多?…… 然后针对每种问题给出回答。所以整个过程,就变成了学员不断举手自己是这个情况,然后她根据情况给出答案的互动过程。
第三层她和我提到一个我俩都知道的业内经典课程,堪称设计完美的课程。其实一开始也是千疮百孔,是好几代讲师,每次授课结束一起讨论,这个地方这个提问很好,这个地方这个互动体验感不足……也是千锤百炼出来的。
这种讨论结束,我整个人都很有动力去继续设计我的课程。
回顾一下,晓燕老师先用她的故事,让我知道不只是我为了这个问题困扰,她也困扰。这就让我的情绪有了缓解。
她还讲了她用一年时间慢慢调整,效果不错。其实会让我也产生希望感。
接着她用的生涯幻游的实际例子,让我看到原来是这样。因为这符合我这些年的授课经验,所以我很容联想到自己当初一些设计是怎么做出来。所以甚至从她和自己身上都得到了答案。
03 重点在于经验萃取
我想起来我自己当初是如何从零开始设计的。当初有个知识模块,关于传统生涯模式和当代生涯模式变化。
最早一版设计就是做成表格,对比,让大家看这种对比聊感受;
接着增加了传统模式中我爸妈那代人的故事,以及当年的口号“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还增加了我看到的新生带代故事,“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等等,用故事加深对比,再谈感受。
再后来,把文字本身的对比,也设计成为填空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试试看能不能填出来。然后再讲故事加深体验;
到今天,开始用了游戏《魂斗罗》和《塞尔达传说》作为对比,请新人们聊反思。
这种演变从来不是一次完成的。
借助自己的经验记忆,情绪也缓解了,因为我再次确认,“完美是一步一步磨出来的。”,而且因为知道我做过,所以也不那么焦虑了。行动上也有了接下来的行动想法,先把当下这个模块设计更为细节的提问,同时搜索一下案例库,看看有没有更有价值的案例。
开始行动……
04 写在最后
我花时间把上午的两次沟通记录下来,一方面是想把晓燕老师和我语音沟通的内容做个记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个故事对遭遇困扰的你产生一些帮助。
如果你也在遭遇某个让你困扰的事情,没有导师协助你。但你可以试试看,回忆一下你过往经验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的你是如何做的?有哪些做法可以沿用?……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许多经验被藏在大山深处,试试看,用点力气挖掘一下。可能会有超乎你期待的结果。
用当下最大的努力,换取最有价值的结果,这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