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我自己的故事
又不是在讲我自己的故事
我在讲海蒂的故事
但也不完全是海蒂的故事
这段时间刷了上百部电影和电视剧,能让我动笔写的,也只有这部电影了。推荐给你们,希望读过这个像影评又不是影评的文章的你可以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都有无与伦比的美”
昨天晚上重温了电影《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是根据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长篇小说《海蒂》改编而来。
仅仅是“阿尔卑斯山”这个名词,就能让人产生无限向往,阿尔卑斯山如诗如画,人间仙境。
那如果是阿尔卑斯山的雪,阿尔卑斯山的草原,阿尔卑斯山的湖泊,阿尔卑斯上的少女、男孩和阿尔卑斯山的羊群,这几个形容词呢?是不是又被治愈了?而这个名词和这几个形容词,描述了一个干净温暖的故事。
我的小时候,是在一座大山里长大的,没有雪,没有草原,没有湖泊,没有少女,只有春夏秋冬,牛羊成群和一个百草花园。
我学会认字之后,就喜欢上了阅读,像影片中的海蒂一样,因为想知道那个被克拉拉奶奶讲述了一半的故事的后续——那只小羊最后是否被找到了呢?而卡拉拉奶奶说,如果你会认字了,你就可以自己读了。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引导,连字母也认不全的海蒂,居然在很短时间内流畅地读起故事书了。
我的启蒙书是《启蒙幼儿学语言》,一本只有16页的故事,有戴着红领巾的学生,有天安门,有雪人,有冰糖葫芦,有动物。我想我对北京的那种熟悉感,应该就是从这本书里来的吧,这本书的画风,和我后来见过的北京一模一样。而这16页的故事,就影响了我整个人生。
那时候我还没去学校,应该5岁左右,我开始向往这座山以外的地方。
读到约翰娜·斯比丽这个长篇小说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左右,因为我记得我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这本童话故事还是注音版。
我的童年比较复杂,幸福和失落,悲伤与喜悦,在那个时候体验过太多。而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悲伤与失落,都被童话故事中的温暖和幸福治愈了。
我喜欢海蒂是因为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和她是一样的,妈妈死后,姨妈为了更好的前程,把海蒂送到了一个人生活在阿尔卑斯山里的爷爷那里。而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海蒂幸运很多,妈妈死后,就一直跟奶奶生活在大山里,奶奶教我认字,教我礼仪,教我做事,供我上学。
海蒂每天背着奶酪和香肠,和皮特在大山里放羊,采摘野生蓝莓,在山间的和风里奔跑,躺在鲜花遍地的草地上看翱翔的雄鹰,皮特是她最好的朋友。
我在院子里看海蒂的故事,在厨房里看海底两万里,然后把炖着肉的锅烧通被奶奶骂了很久。在花园里看蚂蚁搬家,用散落在泥土上的花瓣摆成好看的形状,觉得那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我自己和自己玩,我最好的朋友是童话故事里的小动物,院子里的花瓣和蚂蚁。有时候也和爸爸玩,奶奶和爸爸闹矛盾的时候,奶奶就把我还给爸爸,爸爸会带着我去山里挖野菜,抓松鼠,林子里打野鸡。这段时光在我记忆里很模糊,但是我却一直记得那种幸福的感觉,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我想我热爱自由的原因,是爸爸给的。
海蒂住在爷爷木屋的小阁楼上,那是爷爷用来放干草的地方,阁楼里有个小小的窗户,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和感受到阳光,海蒂很喜欢那里,她每天闻着干草和楼下黄油的香味醒过来。我也喜欢,也想住在阁楼上,但是我家阁楼没有干草,有大大的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和我最喜欢的柿子树,院子里的花草。阁楼上还有妈妈的灵位,我不敢一个人爬上阁楼,因为那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上有鬼,鬼还很可怕。我和奶奶睡在客厅旁边的屋子里,门是我最爱的橘红色油漆刷出来的木门,晚上可以听到老鼠在阁楼上爬来爬去,跑得快一点,我还可以接到屋顶上掉下来的混着干草的泥土块。
后来的海蒂被姨妈接走,卖到了法兰克福,给一位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当玩伴,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山里长大的海蒂被要求学习餐桌礼仪,认字算术,而海蒂心里开始思念爷爷,思念阿尔卑斯山。
假期的时候我遇到一个朋友,她是从城市里来的孩子,暑假到爸爸的姐姐家玩。因为年龄相仿,我们一见如故。她长得很好看,眼睛很大,皮肤很白,头发很长,一看就是大家闺秀,软软糯糯的那种女孩子。我一头和老鼠毛一样的短发,皮肤很黑,一看就像是个野孩子。整个假期我们都窝在一起,她每天午饭后到我家玩。夏天院子里的花开得正盛,海棠花一朵朵,三角梅一簇簇,欢声笑语和五颜六色填满了整个院子,我们躲在花丛里,捡起落下的花瓣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海蒂,后来我才发现,我是克拉拉,她的出现,让我原本孤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我开始期待每个暑假,我开始期待她站在我家门口叫我,我开始期待和她一起用花瓣做成美味佳肴,开始期待这座大山之外的风景。
一年又一年,我们总在花丛里相遇,一起聊天,玩乐。
这个经历让我想起萤火之森,他们在每个暑假相遇,玩耍。
后来长大了一点,我的暑假去了其他城市,但是我还是会经常思念她,就把我和她的故事写了下来,变成了初中的某一篇日记。我还记得,这篇日记被当时数学老师随手一翻,就翻到了,我看着他站在我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他放下后说,写得不错嘛,要是你数学成绩有这么好就好了。
克拉拉的家里开始闹鬼,半夜的时候经常听到奇怪的声音,后来发现,这只小鬼就是海蒂,因为过于思念,海蒂开始梦游。医生建议最好的治疗方式是把海蒂送回阿尔卑斯山。看到自己女儿克拉拉因为认识了海蒂之后身体逐渐变好的父亲不想这样做,但是在纠结之后,还是把海蒂送回了爷爷身边。
海蒂又从那个穿着裙子,吃饭守礼的小女孩变成了不穿鞋子,端着盆喝羊奶的野孩子了,见到爷爷和阿尔卑斯山的海蒂病愈了,她的脸上又多了笑容,她的身体又轻盈了起来。她经常写信给克拉拉,给她描述阿尔卑斯山的生活,邀请她到这里看她。
奶奶把这些信念给躺在床上的克拉拉听,不拘泥于传统的她把卡拉拉带到了阿尔卑斯山,放在了海蒂身边。
海蒂陪伴坐在轮椅上的克拉拉玩耍,教她她在这里的生活方式,蓝天白云下,木屋青草旁,两个穿着白色内衬的小女孩的欢声笑语传到了在山里放羊的皮特耳边。
开始嫉妒的皮特在某天清晨来海蒂家赶羊的片刻间,把克拉拉的轮椅推下了山,轮椅砸到了岩石上,碎成了好几块。
没有轮椅的克拉拉被海蒂爷爷背到了皮特放羊的山里,她坐在大石头上,海蒂去给她采蓝莓,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了克拉拉脚上,她伸手去触碰这只美丽的蝴蝶的时候,它飞走了,而她,也开始站起来了。看到这一幕的海蒂和皮特,都冲过来扶住克拉拉。在她们一遍又一遍地鼓励和帮助下,卡拉拉的双脚终于可以踩在阿尔卑斯山上了。
当克拉拉走向父亲那一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我开始向往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环游世界成为了我心里的一颗种子。
影片温暖平和,没有太强烈的起伏,但是每个人物性格都很饱满,2015年在德国上映,2019年5月份在中国上映,它是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结尾的时候,克拉拉奶奶送了海蒂一本空白的笔记本和一支笔,让海蒂自己把它填满,海蒂告诉奶奶,课堂上她说她想成为作家的时候,别人都笑她。奶奶说“别在意他们,他们的见识比你少,他们只见过这里,而你,去过这里以外的地方,不是吗?如果有什么事情让你快乐,你就去做吧”
我不是海蒂,也不是克拉拉,我是我自己。不过我的生活里,曾经出现过一个海蒂一样的女孩子,她像海蒂给予克拉拉的爱一样给了我很多渴望,因为那些渴望,我才在后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年少的记忆很模糊,但是我记得那一段,都是满满的幸福和期望。
长大后却很少有这样的期望和渴望了,见过了更多风景,遇到了很多人,所以才会怀念那时候。
这部影片里其实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毕竟影片是德国拍的,德国的教育理念是我最认可的。如果你去看了,可以去感受下片子里的教育理念。
像伊斯坦布尔里的女主一样,我把记忆储存在了气味里,在今天早晨打开窗户闻到坎帕拉的烟火味时,我的记忆被点燃了。
然后,有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