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智者云集的年代。这个时代充满着诱惑,总让你有一种好奇心,想让你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如一绝世美女,遮挡着面纱,露出着一双水灵的大眼睛,见过之后,你便久久难以忘怀。爱读历史的人,总会被三国时代久久的迷惑。
若要讲三国,必然少不了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拥有忠智信美的品质,简直是完美的化身,民语云:“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智慧是当时的人们难以企及的。历史沧海桑田,今天人们去解读诸葛亮,每个人心中都自己的诸葛亮,我来说说我心中的诸葛亮。
据三国志记载,亮早孤,说诸葛亮少年时代就没了父亲,一直跟着叔父在成长,叔父叫诸葛玄,诸葛玄曾经受袁术指派做豫州的领导人,后来被人代替了,投靠了关系好的刘表。后来诸葛玄去世了,诸葛亮就在隆中这个地方种地为生,好为梁父吟,就是讲历代历朝兴衰始的,把自己比做管仲和乐毅。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只有徐庶少数认为是真的。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既然有这么的志向,又有管仲乐毅的才华,为啥要待在隆中这块地方种地呢?为啥不下山去谋个好职位呢?想要知道这个答案,就在后来的隆中对里能找到,曹操势强,挟天子令诸侯,势不可挡。孙权历经三代,人才满满,贤人辅政,剩下其他的则是昏庸之主。投靠孙权和曹操,又没有名气,想求个好职位,估计很难。而且人才济济,想要脱颖而出,估计也很难。有大志向,懂兴衰之道,识得形势。昏庸的领导没法子跟着干,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有能力的人接受不了昏庸的领导,所以干脆待在山里种地了。
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的故事,一直流传甚广,成了礼贤下士的佳话。在我看来这还有其他意思,三这个数字,古人有特别的意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公三吐哺,曹丕三次拒绝汉献帝的禅让,三是个吉祥的数字,有美好的寓意。在我看来,诸葛亮更想试探刘备是不是有一颗求贤若渴的心,在看看刘备是不是有足够的胸怀和耐性,也是在提高自己的身价,赢得一个足够好的价钱。
诸葛亮没有让刘备白跑三趟,俩人第一次见面,就提出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战略,这对于混职场混社会的我们,也有不同非响的意义。诸葛亮的八字战略,避强,依强,击弱,强己。这个八个字的战略为刘备的崛起做了战略指导思想,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成功不仅来自于天时,人的谋划也非常重要,诸葛亮列举了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的对决,来说明人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我们的启示,凡事要尽可能的去谋划,时机和谋划俩者同时正确,就有可能会由弱变强。生活始终是残酷的,尽自己一切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想的。
之后诸葛亮去见孙权去谈孙刘联盟,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也算是经过了考验。孙刘合作战胜了曹操,让自己在刘备集团里有了一席之地。这一次之后,直到白帝城托孤以前,这段时间,诸葛亮一直没有什么精彩的演出,这期间诸葛亮一直主持大后方工作。
如何去评价诸葛亮这个人,我们应该从俩方面入手,做人和做事,做人分为识人和用人,做事分为对内和对外。综合这四个方面来说,诸葛亮是失败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诸葛亮延缓了蜀汉的灭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有人说蜀汉灭亡诸葛亮是有责任的,诸葛亮去世,蜀汉人才凋零,经济疲软,人民痛苦不堪,不注重人才培养。对于经济民生诸葛亮是有责任的,后来开始实行屯田制度,可惜这时候诸葛亮去世了。
其实蜀汉注定是要灭王,形势如此,人心如此。关于蜀汉灭亡,诸葛亮很早就有说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未解之六也。以弱击强,时机又不利,那么注定要失败的。再有智谋的人,终究无法阻止时势变化的。很多时候注定要失败的,你也得拼命一博,不然你连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做人方面来说诸葛亮,对于领导来说识人和用人方面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重大事件面前,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错误都不能犯,要不然就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识人方面,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人人知道。那么在刘备说马谡这个人不靠谱的情况下,诸葛亮为啥对马谡还委以重任呢?公元226年,为了统一大业,诸葛亮决定北伐,由于马谡在街亭的失误,打乱整个计划,以至于这个计划草草收场。这个责任诸葛亮是难以逃避责任的。这不仅仅是计划的流产,带来的损失是蜀汉难以承受的,本来就弱,越损失越弱。弱者是没有机会犯错的,越弱越要小心谨慎,一犯错,就会成生巨大的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损失。这些成本都是难以承受,语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用人方面,不用魏延奇计。史书评价,魏延勇猛过人,善士卒。每随诸葛亮出征,辄欲请万人,如韩信故事,诸葛亮不允许。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扼杀了,理由是不安全。对于战争来说,正不如奇,以奇制胜,避实击虚,是最好的策略。何况是弱小者面对强大的敌人,只有奇计百出,才有赢的机会。这就好比追一个女孩子,不断给意外给惊喜,才能更快的顺手拿下,道理不是一样么?诸葛亮却一直压制魏延,不给其施展才华的机会。司马光说诸葛亮有旧将不用,魏延终究被逼无奈,终于造反了。司马光说魏延是没有反心的,是由刘备一手提拔的部将,是诚实可靠的,所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当然也不是说,就这俩件事就能证明诸葛亮用人是失败的,只能说他在重大决策的事件上,是有不完美的。这也很正常,因为他是人。
做事方面,对内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不比管仲差,是个治国型人才,在白帝城托孤以前。诸葛亮一直在大后方工作,堪比萧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分亲疏远近,不分上下贵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生活穷困,却没有怨恨和愤怒。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有仅有的,足以证明诸葛亮的治国安邦之才华。
做事方面,对外方面,在吴汉战争之前,主动承认孙权为帝,明于形势。吴汉战争之后,主动修订盟约,致使可以全力北伐。当然后来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形势使然,虽说用人不当,终究是因国力太弱,是以鸡蛋碰石头,终究要失败的。内部四分五裂,需要一个目标来凝聚战斗力,这无疑减缓了蜀汉灭亡的时间。
形势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形势不利,再有智慧的人恐怕都无法挽回败局,古时如此,今亦如此。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部无解的棋局,你是棋盘上的棋子。有时候你可以主动进取,有时候你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操控。
成功不仅仅是天时,更需要人谋。需要时机和谋划一起产生作用,才能成功,缺一不可。缺其一,就算最富有智慧的人,恐怕也会徒劳无功。个人感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