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咖的“21天写作计划”第9天
曾经的我有段时间很不快乐,因为工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为领导的批评和指责,心情郁闷到下了班就想吃东西,吃得很饱,仿佛这样才能稍解心情的失落,得到暂时的满足。虽然后来通过跑步,这样的情绪稍有缓解,不过一遇到这样的情况依然会不开心,偶尔会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想要逃离这个地方,最终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辞职了。
2016年4月,我带着自己多年职业生涯转型的困惑来到了北京,参加了新精英生涯公司的《生涯规划基础班》学习,在课上李春雨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这句话就是:工作的本质其实是价值的交换。远古时候人们的主要活动基本都是围绕满足生存需要的,比如狩猎填饱肚子,比如会把猎物的皮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取暖,有了剩余的食物后,开始有了交换,直到有了专门的工作分工。因此最开始的工作就是为了交换对方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对双方都有价值的,也基本遵循等价的原则。到了现代,分工更加细化,有了很多的公司,也有了很多在公司打工的人。劳动者付出劳动,公司付出工资,这就是最基本的工作交换。至于其他的,比如别人对你工作的不认可、不理解,可能是你工作方式的问题,也可能是工作能力尚未达到别人的期望标准,领导的批评更是对工作结果的不满,如果我们不能提供相应的符合标准的劳动,又怎能要求公司在付出工资之外,还要提供认可和表扬呢?换句话说,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劳动,也得到了市场的报酬,身心的愉悦、舒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成长、充实的生活、工作本身的成就感、人脉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额外的回报,不是工作本身应该给你的。如果你就是想获得这些,一种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公司愿意为你的这些需求买单,另一种就是自己确实更值钱,那就想办法在工作之余的其他渠道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多回报,这两种都不行,那也只能换个工作,看看有没有其他的买方了。想通了这点,我明白了我之前的郁闷根本是自寻烦恼,现在的我在工作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更能理性的对待和解决了。
有句话叫: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现在,同时也往往低估了自己的未来。对于现在的工作,如果你高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就努力缩小差距;对于未来的自己,相信现在的每一步付出和成长,都会换得相应的回报。
(生涯小知识:CD职业发展模型,也叫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见下图):
这个理论把职业分成为4个要素: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要求和职业回馈。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上下两条线,当一个人的能力很高,并且和职业相匹配,能够满足职位要求的话,他的绩效就比较好,企业对他就很满意,他的职业发展就比较成功;当一个人总是很满意这个企业给他的回馈,也就是职业的回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他就会感到比较幸福。对个人来说,适合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对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做好,也是他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