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远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读书诚如远行。尽管远行的途中也会看见不愿看见的场景,也会遇见令心情不悦的诸多纷扰,但就远行的整体感受来说,还是相对而言很新奇的。毕竟这一切之前从未体验过。人生最长也就三万天的样子,有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看相同的景色,吃相同的食物?
总是路途颠簸,是不好的。总是安逸于一片软水温山,也是不好的。中庸的说法就是要找到一切矛盾中的适度,从而可以获得一种平衡,达到松弛有度、不紧不慢的效果。
读书诚如远行,看的时间久了,眼睛就会疲劳。就像远行时,走的路多了,双脚就疲惫不堪。
读书也确实像远行。读书时,看到好的句子,不禁便要作个批注,用彩色笔划上横线,更甚者,要在这一页的右上角轻轻地折一下。我想那是没有书签的穷苦孩子才会做的,爱书之人,谁会舍得这样作践书籍?远行时,我们的双眼灼灼,不肯错过任何于自己来说可以欣赏的风光,时不时地按下快门,时而特写,时而远拍。多少人在路途中关注的不是花草而是人们的神态动作。我从那些摄影大师的佳作中,似乎一瞬间看出了人间温情。
读一本旧书,就像旧地重游,所有的一切我们都熟悉却又似乎多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仿佛理解更深刻了,仿佛那文字里诉说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从那些文字里,看到了过往,第一次读的样子,身边的人的情态……我这些年来,一次又一次地翻阅旧书,再次读到曹文轩的《前方》时,我忽然之间明白了人生的四大苦难:
一、人们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二、人们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
三、人们无法还家(此处的家是指精神家园)
四、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让一个从未远离家门的孩子,念高一的时候去理解这篇文章,能理解得通透么?”
“当然不能。”
我仿佛真的患了开学综合症,来校前不愿意收拾东西,尽管已经吃得很饱了,却总要强迫自己多喝几口家乡的薄荷茶,多吃几块奶奶做的红烧肉,当时,我的心里是哽咽的。
谁说读书没有意义?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你曾经读过的书籍,就会像故人一样给予你最温暖的慰藉。
读一本新书,是踏上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而在走一条新路时,那些旧书就像记忆里最美的风景和眼前景交叠在一处,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
人生是道场,生活是修行。我们读的书籍与我们有缘,我们行走过的路组成了我们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一辈子。
下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