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画皆善。前朝帝王贵胄的身份,再加上中央办公厅主任(“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的地位,都使他成为元朝艺术圈的绝对领袖。赵孟頫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居然成了书画融合理论正式确立的宣言。自此,文人画一宗在元朝达到了高峰。
然而对于赵的书法成就,褒贬一直以来都是两极分化。说好的捧到天上:
精篆隶小楷行草书,惟其意所欲为,皆能伯仲古人。- 欧阳玄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 - 钱泳
而说坏的又完全是打翻在地踩上一只脚。有代表性的是傅青主: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 傅山
然而抛开道德评判,就事论事看书法造诣,赵究竟如何?
仔细比对赵书及迹,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1. 对比二王、颜杨,赵孟頫的笔法(动作的复杂性)大幅简化了。其造成的结果是线条的形态变得简化、单一,寡淡了(所谓“没嚼头”)。
2. 单字的结体雷同,所谓“千字一面”。这在赵的楷书及比较认真的小行书里面问题尤其突出。
见上面这一例,结体(造型)、笔法、笔势,完全一致。传说赵孟頫“日书万字”。可以想见这种极度高效率的背后,是对于笔法和结字多样性的牺牲。
或曰:楷书(正书)还能变出多大的花样来?还真别说,这正是一流高手厉害的地方:
董其昌的评论是比较中肯的: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盖王着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赵氏书法中成就最高的,是他比较随意一些书札,而不是他的楷书和那些正儿八经的行书“作品”。
赵竭力鼓吹“复古晋唐”。他的字“妍美”、“好看”,这也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他的整体气息平和简静,不易。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从书法艺术达到的高度而言,赵实远逊于二王、颜杨、苏黄米,也比不上后世的董其昌与何绍基。而在书法(楷书)“馆阁体”确立的历程中,赵却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又:看上博的董其昌大展,董香光的表现时好时坏。而赵孟頫胜在发挥稳定。但要是挑两人最好的作品来比,董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