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际中的你我他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基础课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并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相互产生影响的互动过程。生活中独处的需要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常常交替出现。可以看作是本能与依恋关系的体现,也是应对恐惧的方式之一,有他人的陪伴可以减少我们的恐惧。出生的次序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有一定影响,比如长女、长子和独生子会比非长子长女更希望和他人待在一起,即社会亲和度更高。
交往的意义:
满足心理需要(爱与归属)、促进身心健康(帮助个体宣泄和化解负面情绪)、利于个人发展(合作互惠,相互促进)
人际吸引因素:
外貌、邻近性(远亲不如亲邻)、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近水楼台先得月)、相互性(因为被喜欢而喜欢他人)、品质吸引(最稳定因素之一)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先这样去对待别人。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皮格马得翁效应(期望效应),就是期望成真。首因效应,如一见钟情。近因效应,长期相处的人,容易忘记之前的印象,记忆停留在最近。刻板印象,对某一类事物或人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期望。如女人都是温柔的,男人都勇猛的,北方人都是豪爽的。光环效应,根据别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以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与此一样。投射效应,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我这样想,别人也会这么想,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同投射、愿望投射、情感投射。
第二节 学会人际觉察
朋友圈:
人的大脑只能维持与150人的稳定关系,超过后仅只能记住名字和相貌。虚拟社交圈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交际圈。
沟通类型:
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如一型。
沟通误会:
透明度错觉,以为更为非常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并会被在场其他人注意。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误差。
认知吝啬者:将接收到牟信息简化,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处理信息。
猜心游戏:不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认为“爱我就该懂我”“在意我就会知道我要什么”
交往中的隐形攻击:
中国人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交往中的被动攻击比较常见,发生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家庭。当一方(如孩子)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往往通过被动攻击的方式宣泄愤怒或偷偷还击。
非语言交流传递的信息:
社交距离:身体距离,亲密距离(0-50厘米)、个人距离(0.5-1.2米)、社会距离(1.2-3.7米)、公众距离(3.7-7.6米)。
心理距离: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
人际边界:财物边界、物理边界、思想边界、情绪边界。自我边界决定了人际边界。
人际边界不清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拯救、控制、秘密。
保持边界的方法。第一,随时觉察,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并采取相应的态度。第二,当界限被打破时,能清醒地认识,又坚持原则勇敢向对方表达“你过界了”的信号。
泄露你秘密的身体语言:
人际交往中,仅有35%的沟通信息是来自语言内容,其他信息有表情(快乐、惊奇、悲伤、恐惧、愤怒、厌恶)、体态、手势。
第三节 提升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效倾听、配合身体语言、恰当回应。
共情:共情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如对他人的表情、声音、动作等自动、同步的模仿。
资源取向就是积极关注、探究资源、寻找例外。
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的层次有四个。一是兴趣爱好、二是态度、三是人际关系状况、四是隐私。自我开放还要讲究时机。
打造独特人际吸引力:
积极情绪感染人。乐观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乐观的人寿命会更长。积极乐观的人容易产生“接纳预期”,即相信别人一定会喜欢自己。
快乐情绪辐射。情绪带有传染性,在快乐和悲伤中,我们更愿意接近快乐。
真诚关心打动人。雪中送炭的安慰(包括精神和物质)、记住他人的喜好(重点不在投其所好,而是这一份心意)。
明确表达促沟通:首先,直接表达。其次,清晰表达。最后,不揣测。
勇敢说出“不”: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要清楚----拒绝未必会造成后果。我们不需要讨好、妥协和付出来换取他人的认可。无论他人怎么样评价,我们的价值都不会因拒绝而发生改变。拒绝他人的四步,第一步,理解对方的需求。第二步,表达你的拒绝。第三步,简明扼要的说明拒绝的理由。第四步,提出一个肯定性的新的替代方案。
面对人际冲突:
接纳冲突。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冲突,用艾得斯的理念说就是---每个人都要绝对地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的赞许。冲突是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处理冲突:
面对冲突而不是逃避、理解和处理自我情绪、把指向别人的食指收回来、暂停进行冷处理。
接受无法处理的冲突:
“和而不同”是我们理想化的人际交往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沟而不通”。面对三观差异大的人,我们也只能接受无法处理的人际冲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