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这句论语的时候,尚小,老师只形象的解释成不要把我们不喜欢吃的东西玩的送给小伙伴,好吃的好玩的却自己藏起来,儿时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一直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学会分享,大方给予。
伴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在对最亲爱的人不表现出不耐烦而后又极度后悔之后,青春期嘛,谁不曾和父母亲顶过几句嘴又深深自责懊悔?
在自责自省的时候,换位思考,我是多么不喜欢一个人失去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能力啊,我是多么厌恶一个人强词夺理啊,而无理取闹的我就是这样把所有坏情绪都强加给父母亲了,又何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最爱的人蛮不讲理,对陌生人却恭恭敬敬。在最该珍惜的人面前放下所有顾虑,肆无忌惮的把“己所不欲”强加给对方,也没有罪恶到把对方的爱视为理所当然,只是了解,因为爱,对方会对你包容退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种体恤式的温柔吧,一举一动让人如沐春风。关怀身边的每个人,是习惯而非刻意讨好,视己任也出于尊重。
人们把这种人称情商高,而我并不认为情商智商是先天的决定的,又差异,但确定人的高度的一定是后天养成的。
认识一位朋友,冬天里去找他,电话里只叫他出来接我,粗心的我也没吩咐他多穿点,而是他主动问我冷吗?我明明回答不冷的,只催他快点来就行了,可是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缩着脖子却把围巾从包里掏出来给我系上,手套也是从手上脱下来递给我,被他捂得暖暖的,“冷坏了吧,还硬说不冷”可能就是从我催他快点来的语气里察觉出我已经冷到不行了吧。总之,我说的上半句他总能理解准确后补充出下半句来。我说的不行不要不可以,他都知道其实我都只是说说而已,一起吃饭,让我点自己喜欢的,虽然两个人吃也没几个菜好点的,他也总是先顾虑我的喜好,一起看电影,我说电影院附近零食好贵的,我们不买了,他还是会一边拿不停,一边问我喜欢吃?还会调皮的说“待会别人都吃我们没有怎么行”。
我们最后都会选择和待在一起舒服的人走很久,他会把你所有的不喜欢躲开,只留下你喜欢的。这样相处起来才不累。我也很奇怪,他们是怎样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可能就是带着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揣测的吧。
在深藏智慧的生活里,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里慢慢追行,最深处竟然是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前不久,我们几个老同学聚聚,起初大家各自谈着各自的变化,很开心,不知道是谁先提到一位当初几乎被孤立的同学,大家面面相觑,突然安静后又都毫不避讳的说出那些年各自不喜欢那位同学的原因,其中一个说因为她自视自己唱歌好听,总是喜欢在别人唱歌的时候接唱下一句,唱的比别人好听别人只好不唱了还得违心的夸她一两句,其他几个连声说就是就是,说那怪脾气同学还老爱把自己喜欢的歌音量放很大声,一边表达自己对那首歌的喜爱一边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而我可能是大多数人一样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她,也就不敢表示出一点点喜欢了,其实我是知道的,大家无非就是不喜欢她把自己喜欢的风格表现出来的同时排斥其他人的喜好,打着我把最喜爱的东西分享给你的爱的旗号,强行逼迫他人也认同并喜欢她的那一套。
之前看新闻里说某大学寝室,因为唱歌难听,遭室友砍杀的,觉得不可思议也必事出有因,相比我的那位同学是幸运的,但是虽然唱歌难听罪不该杀,但是难道他真的没有过失?我想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唱歌难听还要唱的,我猜想那个被暴力室友指责唱歌难听而惨遭不幸的同学一定是自认为唱歌动听的,才会不只一次的把这份动听甚至是歌唱带来的美好分享给室友们,然而无论是“己所欲”还是“己所不欲”都不应该拿着强迫的意思去“施于人”。
自私无异于自杀。
当了解到即使是己所欲也不应该什么人都大方分享的时候,就开始不会轻易倾吐,悲喜都自己消化,自我的成长,不会再什么人都掏心掏肺了,苦难时才不至于沦为人人同情也人人厌恶的“祥林嫂”,愉悦时也不逢人说笑叫小人嫉妒。
所以开始怕在朋友圈里晒幸福秀恩爱,你的幸福不是别人的,你愿意分享别人不一定乐意祝福,开始担心我的公共号里的朋友会不会嫌弃我话多?同时又生出感激来,即使嫌弃还不取消关注的朋友,大概就是值得我值得以爱己之心爱着的人,至于如何去爱呢?
老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三毛说着水好比是清晨醒来听到潺潺的溪水声,感念它动听的好,但不必每日每日去溪边看看这清澈的水。
最好不过我喜欢的不喜欢的你都喜欢。
——柒不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