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貌模型致力于扩展基础色度学以详细说明各种观看条件下的色感刺激。
我们的视觉深受眼球结构影响。人眼可以被看作像相机那样工作着。眼角膜和晶状体一起扮演了相机中透镜的角色,它们将世界中的景象汇聚到眼球后部的视网膜。视网膜扮演着相机中CCD那样的角色。它们和眼球里的其它一些结构对我们的色觉有显著的影响。
眼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外表面,光线可以穿过。它扮演了眼球中最重要的成像元件,这是因为它的弯曲表面与空气的交错处是眼球光学系统中最大的折射率改变地点。眼角膜是无血管的,它从周围的液体和肌肉血管中吸收营养。像近视、远视以及散光这一类折射错误可能归咎于眼角膜形状相对于视网膜位置和形状的改变。
晶状体具有适应性,它是一种层状有弹性的可变折射率的结构。它是一种天然的具有折射率梯度的光学元件,这意味着其中心轴的折射率要比边缘的折射率高一些。这一特点使其能够减弱一些在简单光学系统中常见的色偏问题。
晶状体的形状由睫状肌控制。当我们盯住附近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得“更胖”以增强光学能力便于我们聚焦附近物体。当我们盯住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得“更平”以减弱光学能力来将更远的物体聚焦。随着我们的成长,晶状体的内部结构也在变化,变得丧失弹性。一般来说,在达到四十五至五十岁以后,晶状体就完全丧失弹性以至观察者不再能够聚焦近处的物体(也就是老视)。这就是多数人不得不求助于双光眼镜的原因。
与晶状体硬化同时发生的还有它的光学密度的增加。晶状体吸收并散射短波长(蓝与紫)能量。随着它的硬化,这种吸收和散射的水平也在增长。或者可以说,晶状体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黄。各式各样的颜色适应机制一般都会使我们注意不到这种渐渐发生的变化。不得不说,我们全都通过黄色的过滤网来观察世界。它不仅随着年龄而变化,也与观察者的身份有显著关系。当与其他观察者开展严格的色配实验时,这一效应将显得很显著。此效应对紫色物体以及近似单频的颜色(如全域显示器的主色)特别明显。鉴于老晶状体将吸收掉从紫色物体反射而来的大部分蓝光能量却不会影响反射来的红光能量,老观察者将比年轻观察者有更多报告该物体更红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