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你恨不恨告密者余光中?》,这样的标题,总是能吸引人的。因为反调往往显得“鹤立鸡群”,唱起来虽则细也,却也悠长不绝。
毕竟与众不同!
如果都是清一色的悼念和赞颂,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那篇文章很有好看之处:
太多的悼念文章,太多的“ 先生走好 ”,太多的点赞,转发,哀悼,搞得好像那些写文章与转文章的人,都和余光中认识,都读他的东西长大一样。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认识余光中,那些写文章与转文章的,也不可能都认识。但是后面这半句却是对的。许多人都读过余光中的《乡愁》,哪怕只读过他的《乡愁》,印象深刻得至今也能背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所以,说读他的东西长大又有什么毛病?
当我以为作者要狠狠批判一番这类群体性的纪念现象之时,发现作者只是轻戳一下,话锋一转,便直指余光中的人品。
他可是个告密的人哦!这样的人讨不讨厌?你小时候肯定也讨厌那些打小报告的同学吧!而且人家陈映真读的是毛选,他把人家给告了,给害了。可恶吧?难怪人李敖骂他是“反复小人”,“趋炎附势”之徒,陈映真一辈子都不原谅他。
所以,我为什么原谅他,为什么喜欢他,为什么悼念他?
这就是通篇的逻辑,看起来说了很多,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不知道怎么,只觉得这不就是为反驳而反驳吗?就像一个小孩子,因为被同学打了小报告,一直愤愤不平的感觉。
而且,被打小报告的还不是他。
乍看之下,还挺有几分孩子气似的义气和可爱。
不过,拿一个政治立场去批判余光中,颇让我们这些人有些“求锤不得锤”啊!
要给一段90年的人生找几个污点,还不容易?给任何一个成年人,一页纸,让他写自己的错误,绝对都写不完。
何况余光中呢?
真的,拿这点去批判余光中,还不如找找他的私人作风问题,说不好还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昨天,我们悼念的仅仅是一个诗人——余光中,一个没有大节错误的诗人——余光中,一个杰出的当代诗人——余光中。
与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乡愁》不同,少年的我最开始喜欢的是他的诗作《寻李白》中的几句: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好一个“七分酿成了月光”,好一个“三分啸成剑气”,好一个“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个李白活的形象跃然纸上:豁达,浪漫,豪放,义气,以及半个盛唐的才华。
短短数语,精确凝练,荡人心弦。
读过《乡愁》之后,又去找了他的许多诗来读,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那首《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对余光中先生的生平我不甚了解,看了最近的介绍,也没有记住许多。能够记在脑海里的,最多的,还是他的诗。
当代诗人中,我最喜欢余光中、北岛、海子、舒婷、席慕蓉。海子早早的就已经走了,余光中先生也于昨日逝世。
可惜啊,正如知乎上的一位答主所言:“从此,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天堂又带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如今,海峡两岸仍旧没有统一,浓浓的乡愁依然剪不断、理还乱。诗人余光中的去世,又为中华文化平添了几分诗愁。
你喜欢他也好,不喜欢他也罢。盖棺未必定论。
诗人在天堂,乡愁应可告慰;人间,亦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