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旅游”小记
今天是七月二十七日了,暑假已经过半。在家里闷了一个月的我们,要去看山了。
1、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这一周,我们已经是第二次出发方城。
前天晚上,去龙泉公园看打铁花。当时人太多,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只在场子周围艰难地转了一圈儿,除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除了看见腾起来的几缕黑烟,连个火星都没有看见,只好选择遗憾返程。
这一次,破天荒的,是老鲁老师的提议——去小顶山。其实,“出去跑一圈”这个建议已经被俺妞说了无数次。她每天早上起床、吃饭,放下饭碗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商量商量,咱们去哪儿跑一圈儿。”也许是她的不厌其烦地说,早让她爸爸坐不住了吧。
我们的主意一定,立刻分工明确。老鲁老师收拾出门需要的东西,我刷碗扫地打扫“战场”,俺妞快速换掉拖鞋,穿上那双新买的运动鞋。
启程了。我不喜欢开空调。打开车窗,任自然风肆意吹来,一股热乎乎的带着庄稼苗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伸手去感觉这股熟悉的有温度的风的力量,女儿也学着我的样子伸伸手,却没有出车窗。她只是伸了一下,马上就把我的手也拽回来,在我的手背上拍了一巴掌,说:小心点儿,不能出去。我笑笑,按一下她的脑袋。她又大惊小怪地说了一大串子。意思是提醒我呢,还是好心好意。
走到方城南边的岔路口,我就有点儿不确定要走哪一条路了。因为这是我们常常来的地方,我就没有好意思去问。心中不由默默生出感慨:出门不操心、也不爱思考的我,思路是该打开了!
平时去一个新的地方,总是记不住大大小小的地名。平时去一些稍远的地方,尽管常常去,也没有操心记路口。问题也许像平时的我,目光有点儿狭窄,只会看眼前,不会统揽全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出门看看,是我们丰富自己的一种方式,打开格局,走出门去。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今天天气不错,没有太阳,温度怡人,我们要去见山了。
2、我家导航在说谎
过了方城,车子在兴阳大道上行驶。这里的大卡车太多,我们常常走的路上从来没有这么多。
新招扶岗桥、脱脚河桥、张庄……除了看路边碧波荡漾的玉米苗,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路边的路标指示牌,虽然我从来也不记路,也不用操心车程。
招扶岗这个地名,让我想起小时候走乡串户的货郎先生,他们拉着装满针头线脑的小车子,摇着五彩斑斓的拨浪鼓,沿街串巷大声吆喝着:“宝塔糖,米花糕,木梳箅子,用头发换针……”印象中他们的推销顺口溜中,还有一句“小酒店的药丸、招扶岗的箅子”。几十年过去了,箅子这个具有年代感的物品早已经成为历史,不知道,新的招扶岗里,还有没有我们小时候的这种记忆。
脱脚河河水不深,但是高高的水泥桥也很长。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布满了河床,要不是急着赶路,我会提议下去捡几块儿装在车上,或者光着脚丫踩在石头上,感受一下小时候在河里捞捞鱼、摸摸虾、掏掏螃蟹的乐趣。远处,浅浅的河水里有几只水鸟在洗澡,它们悠闲的样子让人心生羡慕。
我们跟着导航提示,准备在独树镇停车。
“小顶山道观是不是应该在山上?”我和老鲁老师都很疑惑,道观怎么会在镇上?怎么会在平原上?按常识,也应该在山上才对呀,哪怕是一座小小的山的山脚下。
一脸迷茫的我又点开我的手机腾讯地图,搜索,比对,我们的两个导航提示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以前也遇见过这种情况,只要不同手机导航信息是一致的,我们就选择了相信。这次,也应该不会有错吧。
犹豫不决之间,车子已经超过了导航终止的地方。只好调头,跟着提示继续走。拐弯,下路,导航结束。我们沿着这条还算平坦的路,边走边看。走到头,再次拐弯,驶入一条正在修建的大河边。河床很辽阔,对面还没有筑起堤坝,河里并没有多少水。可能是河这岸为了建房卖房,开发商才设计的这种权宜之策吧。在一排整齐的街道旁停下车,我们伫立在河边看风景。
这地方真的很凉快。房子临河,对面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远处是一座起伏跌宕的矮山。一阵风吹来,凉丝丝的。沿着河堤望去,不少人在乘凉。有的老人蹲在树根儿,有的则席地而坐。有的年轻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有的则在打着扑克。还有几个会享受的,在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拴一个网兜,在那儿悠哉悠哉地荡秋千、睡小觉。这么惬意的场所,我忍不住也找了一个低矮的水泥桩子,坐下来,任微风拂面。
坐下来,再次点开手机,打开导航,搜索小顶山道观的具体位置,然后询问旁边纳凉的老人,印证导航的真实性。才知道,我们要找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走到,导航只是给我们撒了一个谎。
哭笑不得的我们,谢过热心肠的老人,继续朝目的地出发。
在这里,其实手机导航上最先出来的信息是“独树英才学校”,离我们坐的河边只有1.1公里。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地方,我们不忍心从这这个学校路过。那个在网络上早已经让人熟悉的地名和学校样貌,就让它和我们擦肩而过吧!
3、忆起一段往事
在河边看风景,向两个热心的老人问路,说起我们是来自社旗的,那个穿着白背心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叙述了一件四十年前的往事。
他说社旗的出名,就是从一个叫王保太的人开始的。他说他当年还比较年轻,看河南日报,上边说的可清楚了。王保太在大年三十晚上杀死了九个人,伤了四个人。他津津有味地回忆那个除夕之夜,社旗县唐庄乡大王庄村里的这个残忍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王保太出逃、被捕、处刑的全过程。
一段难忘的往事,也把我的记忆拉回了小时候。这件事发生在我小学时期。我只记得,当时我的一个本家姑姑和王保太是一个村的。她大年初一的早上抱着小儿子拉着两个大儿子回了娘家。隐隐约约记得她叙述的一些关于这个事儿的一些情节。她的婆家姓王,他们村里的人都吓得不行,老老少少都出来避难了。
上一次忆起这件事,是我刚刚上班的时候,教过一个学生,说是王保太的孙子。当时他是从唐庄初中转过来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孩子那种与众不同的忧郁的眼神,他从来不与别人交流的落落寡欢的样子。那一年,班里的同学们都不和他玩,对他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戒备心理。他家离学校不远,班里同学也不知道从谁的口中得知了他的家事。大家都知道不是他的错,但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是,他是他爷爷的嫡亲孙子。我记得我和当时的班主任赵老师、教数学的骆老师,也曾经想方设法试着和他亲近,但是我们的这点儿“小恩小惠”却不能抹去他从小到大积存在心中的那种忧郁。最后,那个初一没有读完的孩子,辍学了。
掐指一算,这件事距今已经四十年,那个被处以极刑的王保太,也许早就化作一粒尘埃,或许连尘埃都没有了。但是他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一直都在。
4、我们终于见到山了
这又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吧!从独树到黄石山(小顶山)有三十里。
近山地段,路很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水泥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石子坑,走起来有轻微的颠簸。路上车子很少,我们知道,这里除了初一十五有人来进香,其他日子,应该也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车子停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停车场。我先着地的那只脚,一下子就踏起来一只小小的青蛙。它鼓着肚子,使劲儿一跃,蹦哒了尺把远。另一只脚着地,又有一只青色的蚂蚱蹿出了草丛。我赶忙喊女儿来看看,她还从来没有看见过真的小青蛙呢!谁知道,她关上车门,拒绝下来。我连哄带吓的,把她拉下来。被不速之客惊扰的两小只,早已经不见踪影。
爬上很短一段陡坡,山脚下的玄真宫清晰可见。俺家这个闺女又开始打退堂鼓。她躲闪着路上粒粒可见的羊粪蛋儿,单手掐腰,止步,叫累。我们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一人吃一个苹果补充能量,再接着前行。本来很近的一段路,却走了很久。
头顶的黑云略过山巅,拂过山顶的绿树,天与山与树,浑然相连、一体。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山上容易下雨,但是这么低的山,这么浓的云不会立刻变成雨点儿吧?
庙里的和尚没有穿工装,他们的热情和耐心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这小小的庙宇里随便看看,就出来了。平时,我们也曾经进过这样清静、肃穆的地方,像大乘山的大寺,桐柏山的太白顶,但是我们不烧香,也不懂得什么规矩。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心存善良,做善事,如果真有神明存在的话,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上天也是能够看得见的。
据庙里的和尚说,这里距离山顶只有七八里路那么远,路不陡,容易上。我们也想爬一下试试。虽然女儿再三再四找理由不想去,我还是用检验一双新鞋的方法说服了她。我们三个人中,我是比较喜欢爬山的,如果有其他同伴,我肯定会放弃和他们俩一路向前的念头,让他们在山脚下歇歇,等我下来。陌生的山头,我一个人又没有勇气,只好千般好话说给他们,只为能有人给我增加胆量。
刚刚往上走了几步,蒙蒙细雨就铺天盖地而来。我不相信这雨会下大。我们坐在旗杆对面的大石头上,期待着雨停。山上的云彩越来越浓,有“黑云压山”的气势。没有风,远处的树林、房屋肃穆地立在那儿,仿佛和我们一样在祈祷着。
雨丝越来越稠密,越来越大,渐渐地变成了雨点儿。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
起身,伫立雨中,凝望眼前这座海拔并不高的山,默默地告诉自己:大山,我来了!你不见我,我来见你了!
5、顺便看一眼扳倒井
冒着雨,打道回府。
途经独树镇,在路边吃了方城有名的连霞烩面。
雨住,又顺路去了扳倒井。
午后的乡村,静谧而安详。没有游客,也没有路人。我们下车,沿着这个池塘、广场走了半圈。扳倒井其实就是一个水井,和我们社旗山陕会馆文化广场的蟠龙井类似,也是被一个飞檐的亭子护着,只是没有蟠龙井深,井口也没有那么大。我们社旗县陌陂镇圣井岗的那口有神奇故事流传的老井,被重新规划修理之后可能也是这个样子吧!亭边是一个大大的池塘,水中有苇草,有睡莲,有游来游去的鱼儿。水并不清澈见底。池塘北边的拱桥旁,一个垂钓的老人,打着很浓重的呼噜,聚精会神地趴在栏杆上,等着鱼儿咬竿。
印象中哪个地方还有一棵绣球树,开花的季节甚是壮观。我推测这棵树可能在那个锁着门的院子里。折身准备去一探究竟,老鲁老师已经发动车子,在离我最近的地方等待。我只好拍了一张那个大石头的村牌照,坐上车。
虽然我们每次出来都比较潦草,匆匆忙忙地一路奔波,草草了事地走马观花,但是我依然觉得开心。
这一天的“旅游”行程,就这样接近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