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最近的新闻多的应接不暇。
先是美国检方宣布不起诉刘强东,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关于事件分析的报道,朋友发给我的:
从双方的辩护律师团队到中美司法国情;
从受害女生到这次事件中的章泽天是不是最大受害者;
从刘强东被祝贺免于起诉到女性不满大不多各位大佬的态度,目不暇接。
新闻还没消化完毕,杨幂刘恺威工作室离婚官宣又如一枚重磅炸弹。
于是两个人的感情史从怎么认识、认识的时候谁说了什么话、曾经甜蜜的时候、感情怎么破裂,朋友又发了我一遍。
刚看完,还没缓过神,胡歌结婚的新闻又上了热搜。
这种新闻一般我是不信的,除非本人出来官宣,所以并没在意。结果朋友跟我说,某平台上,分析的头头是道,蛛丝马迹拼接的合情合理。
于是我跟着又吃了一次大瓜。
这么下来,累的不行,耽误了很多时间,而且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事情。
于是,我对朋友说,别再发这些消息给我了。天天八卦这些事情,如果不是熟悉的朋友,我真以为你是国家派来转移注意力的。
这短短两三天的事情,让人不由感慨:
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所看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
- 02 -
不由得想到了薛兆丰。
在第5季奇葩说上,当一期节目结束的时候,导师们谈到下期邀请的节目嘉宾是周冬雨。
薛兆丰很萌的问周冬雨是谁,引起其他几位导师同时一脸惊讶。
高晓松很热心的解释说,出演过《同桌的你》的女演员。
薛兆丰回复:“跟你一个年纪的吗?”
导师们更崩溃了。
无奈,李诞说:“你快别问了,她的粉丝很多。”
作为学者的薛教授,关注的地方不同,当我们在关注娱乐的时候,他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知识。
- 03 -
其实前两天,当刘强东、杨幂的新闻被热烈讨论的时候,还有一个新闻,在我的朋友圈刷屏。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的《Nature》杂志发布2018年度科学人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22岁中国学生曹原位居榜首。
他以在基础学科,石墨烯的重大发现而获此殊荣。
以往榜首的人物往往是成名的大师,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耕耘多年。足见这次曹原的发现多么重大而有突破性。
这种划时代的发现的意义是怎么样呢?
有人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把一张纸揉吧揉吧,变成了CPU。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但是这则新闻,除了在我目前在做科研、读博士的朋友那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并没有引起大面积的热议。
正如韩寒所说:越来越多东西的结果,其实不是不同人的改变,而只是同类人的聚集。
- 04 -
那么,为什么八卦总是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呢?
深圳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这个问题。
深圳大学一项脑成像的研究,扫描了人们听到八卦消息时候的大脑神经反映。
这些八卦有些是关于自己的,有些是关于好友的,还有些是关于明星的;在内容上有些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车祸逃逸),而有些则是正面的消息(比如关爱弱势群体)。
当被试进行主观评价时,听到正面消息更高兴,而最受不了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八卦。
但有趣的是,脑成像信息显示,最吸引人的八卦是关于名人的负面消息,大脑的奖励中枢激活程度最高。
而为了克制自己“心地的小邪恶”,当进行主观评估时,大脑必须控制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做出评价(表现为认知调节中枢的激活)。
虽然被试并不承认对名人八卦感兴趣,但是数据显示明星的丑闻对大脑的刺激甚至大于身边的朋友遭遇麻烦。
研究者对于这种“幸灾乐祸”提出了解释:
当我们听到名人倒霉的消息,会让人们觉得他们过得也不好,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倒台一样,从而自己似乎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优势,找到了优越感。
- 05 -
从心理层面分析,八卦是浅层次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即刻满足的大脑机制。
与之对应的是,延迟满足。
就像薛兆丰将时间精力花费在知识方面,曹原将精力花费在研究上,以及那些研究的朋友,他们都倾向于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要控制住及时行乐的欲望。
为了达成更大的目标、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当下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能力,是一个想获得伟大成就的人必须要具备的品质。”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大的成功,就必须要学会延迟满足自己。古今成大事业者,莫不如此。
你每一天选择的关注点,就像是在选择要走的路。
当许多人选择在一条路上徘徊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人赶到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