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错字后面的故事
柯继承
这几年来,写汉字成了问题。错笔画,写别(白)字,好像“司空见惯浑闲事”——其实,写汉字一直是个问题,只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罢了。不过,旧时的错写汉字后面,倒见得许多因果。今年是马年,巧得很,历史上就有个写错“马”字的故事。
话说“马”字,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已有所见,把那个马字横放过来,头、眼、嘴、身、鬃、腿、蹄、尾,活灵活现的是一匹马的形象。这个象形字,在春秋战国时虽有变化简省,但还是保持了马的长鬃、大眼、修尾之特点,直至秦代的“马”,上部把马鬃、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则四条腿,加上马尾,为五笔。再后来,省去马尾,马的四条腿又讹变为四点,就正式成了“馬”字(“马”的繁体字)。故事发生在汉代,当时还是通行小篆、隶书,郎中令石建在写奏书时,马字下部的五笔(即四条腿加一尾巴)写成四笔,后来发现写错,吓坏了,担心皇帝看到后,要治他死罪,非常恐慌。《史记》一○三卷专门记录了此事,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中所说“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的故事。可见旧时写汉字是很重要的事,来不得半点含糊。
但是我们外出旅游时,时不时会发现,古代有些碑刻上的字就是有错,而且无人指正。
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大字碑刻就多“错字”。岳王庙里的“尽忠报国”的国,繁体为“國”,方框中间的“或”字,右上角少了一点;壮怀激烈的壮,右边“士”上又多了一点;孤山的孤,右旁“瓜”字下少了一点;“花港观鱼”的鱼,繁体为“魚”,下面四点也少了一点。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古人写字,因避讳,少一点多一画是常有的事。有的,则出于其他考虑。比如上述的國字太挤,壮字的士字太空,一边去一点,一边加一点,正好。孤山两字是宋代以后的人写。宋代苏东坡两次任职杭州(一次是通判,一次为知府),在湖中筑湖心亭、三潭印月,与孤山相映成趣,孤山已经不“孤”,所以后人有意少写一点,也就不是“孤”字了。“花港观鱼”是清代康熙皇帝写的,他信佛,崇尚佛教“好生之德”,鱼字繁体字写作“魚”,下四点代表火,鱼遇火,就被烧死,只有在水里才活,故改写成三点,寓意让鱼永远在水里欢乐,供游人尽情观赏(今汉字下四点总代表火,火字四笔,三点代表水,如三点水边旁的字,总与水有关)。
至于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上,“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的早,一竖出了头,什么意思?“富贵无顶,文章通天”也。
由此可见,这些“错字”,可能是故意写错的。有的是作秀,伪善而已,如康熙皇帝;有的是书法家出于审美需要,如“尽忠报国”等;也不排除有些真的是写错,后人出于各种原因,有意找一些理由为书家掩饰与搪塞。
但是,还有一些却是“别有怀抱”,不可轻易论断。如苏州虎丘“真娘墓”墓碑上的字。真娘墓上好几块碑刻上的“真娘”的真,十字下面的长方框中不是写成三横,而是二横。你说偶而一个人写成二横,为错别字,好理解;许多人把真字的里面都写成二横,就有点奇怪。真字有没有里面是二横的异体字呢?历史上还真没有。翻遍了所有书法字典,凡是楷书、行书、隶书,真字都没有里面只写二横的,真娘墓前石碑,都把真娘的真字写成里面二横,便不是偶而写成的错别字,绝对是有原因的。
原来这是要与真娘的遭遇表现有关。真娘,人们因其有贞节,乐意称作贞娘,贞的繁体字写作貞,里面就不是三横,而是二横,那么贞字与真字有关吗?有,把真字写成二横实际上暗示了对真娘的“贞节”的崇敬和赞颂,真娘就是贞娘,《吴地记》、《全唐诗》及一些诗人专集中“真娘”往往就写成“贞娘”。
年前,在替市园林局编审《狮子林志》。其中有一章专集诗文,开头刊载的就是狮子林第一任主人惟则和尚的《师子林即景》,共14首诗,其中第11首诗《狮子林志》是这样刊载的:
龟儿深夜诵莲花,月度墙西桧影斜;经罢辘轳声忽动,汲泉自试雨前茶。
龟儿不发声怎么念经呢?而且佛家也不会称其龟儿,不是称灵龟,就是神龟,哪有称龟儿子的?
这个龟字应是蛙字之误。但是,蛙儿怎么变成龟儿呢?结果在《狮子林纪胜集》(2007年广陵书社出版)找到了惟则的诗,一看,傻了,蛙儿,书上印成“竈兒”。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广陵书社先印错了,“蛙”的古体字是“鼃”,排字的人不识,以为是“竈”字,而“竈”是灶的繁体字,《狮子林志》的编者或许觉得“灶”字不可思议(古代有“沉灶产蛙”的成语),而“竈”下半个字与乌龟的龟的繁体字龜下半部很像,便改成“龟”字了,于是就有了“龟儿子半夜念经”的笑话。
留心,处处留心。只要处处留心,才能枝枝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