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这个词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了。这不是一个谈理想的时代,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生的路上,我们匆匆前行,有时候会遗失很多东西。理想就是在我们前行的时候遗失的。理想的翅膀也是前行的时候被强大的物欲折断的。
那么,没有理想,人类将会怎样?
人类从直立行走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组成家庭,构成社会。温饱之后奔小康,小康之后奔福裕…那么我们最终要去往哪里,要过怎样的日子?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一路前行的过程中,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人类前行呢?
我想,应该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
中国古人憧憬大同社会,近代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才为我们勾勒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图谱。但是,在朝着那美好的未来前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人类便没有了前行的动力。
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是精神交往。如果人类没有了精神,也就失去了动力。理想就是人类精神的源泉,动力之所在。
那么,孩子们理想的翅膀是怎样折断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那就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小时候,面对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许多孩子都会豪情满怀地说要做科学家,教师,医生,学者,航天员,解放军等等等等。这样的问题,待他们长大了再问,就不是这样的答案了。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的理想变了味道?
我曾经就理想问题对学生做过调查,结果让我思考了很久。学生们是十八九岁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但他们的想法与他们的年龄和调查的主题是那么的不搭。他们的理想集中在考证、赚钱、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等等等等。我不能说他们的想法有问题,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缺少了点什么。那么是哪里不对呢?又缺少了什么呢?
我想起了论语当中的一则,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实际上就是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坐在一起谈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按次序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涉及到治国和祭祀这两件国之大事。轮到曾皙了,看看他是怎样回答的。以下是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当我问学生们,为什么子曰“吾与点也”,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突然觉得,也许他们缺少的正是曾点所描绘的那样的大浪漫与大自由吧?
孔子的另外几个学生说的也没有错,国之大事,祀与戎都有涉及。但是孔子却独独同意没有谈什么治国理政之事的曾点的想法。我苦思了很久,终于悟出了一点这其中的道理。曾点的理想,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奢侈。春天来了,能够去沂水沐浴,沐浴之后唱着歌,吹着风,带着六七个小孩儿,几个同道,高高兴兴的就回来了。
这就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啊,难道不是吗?这就是得大自在呀,难道不是吗?
但我为什么说这是奢侈的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日子是要有许多前提的。孔子那三个弟子理想看似很远大,实际上他们都在为这最后的一个目标做准备呢。没有国家的安宁,没有物质的富足,没有文化的繁荣,曾点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
学生们理解不到这个程度,他们的理想也不会象曾点这样大飞扬。他们的理想失落在了现实的迷雾之中,再也没有了理想的味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曾点和马克思的目标是那么的相似,只不过曾点是在空中谈的,马克思已经有了科学的论据。孔老夫子如果看到这样的话,一定会说“吾与马克思也。”
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则对话。这是电视上播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西部地区的一个放羊娃,你为啥要放羊?放羊娃说,挣钱;挣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是什么?这是人口的简单再生产,物质层次的再生产。没有螺旋式上升。如果人类就这样循环下去,那么今天恐怕还没有脱离野蛮蒙昧的状态。
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又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多长征历史细节又浮出水面,其中,一些数字读来令人惊讶: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美国传记作家R·特里尔也这样记述:“大约54%的长征者都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可以说,长征,是一群年轻人走出来的。
然而,正是这群年轻人,在长征途中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跟随中央红军的他们渡过大江大河20余条,翻越崇山峻岭40余座,有5条山脉终年积雪,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并攻占县城100余座。这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平均每天行军约37公里,每行进300米就有1人献出生命。在中央红军300余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1次遭遇战,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抗击着敌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一直到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这的确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为什么这支这么年轻的队伍却摧不垮、打不散,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作演讲时就曾被问道,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原因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而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段话是电影《风声》的主人公顾晓梦的独白,她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把情报传递出去了。我想,能用生命换取的东西一定是比生命更可贵的。这样的奉献,如果没有精神的力量,没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是不会做到的。
写到这里,我好象知道了学生的问卷中表达的东西缺少了什么。他们比那个放羊娃进步的并不多,他们的理想中没有家国情怀,也没有梦想与担当,更没有站在理论高度的眺望与憧憬。用一句大家经常引用的话就是只有眼前的利益(我没有用苟且),没有诗和远方。他们的双眼已经被现实遮蔽,他们的翅膀已经被金子捆绑。
什么时候啊,才能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那失落的理想,重新让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飞翔?
后记:文中关于长征那段转引自李昌禹发于人民日报10月30日的文章《没有理想信念,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