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开始学习拼音啦,一个班10个小朋友。刚开始的一个月,每天回家后需要按照老师要求加以练习,看他能主动练习我觉得很知足,所以根本没去在意他写得好与不好。当在群里打卡看到别的小朋友写得比儿子写得要好一些,心里会有一点点羡慕,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过去啦。
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有个想法:“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练习,没必要写得跟打印的一样吧,老公的字就写得特别差,现在不也过得很好啊。”甚至会用“说不定其他小朋友之前都学过呢!”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所以即便儿子写的不好,我依然能保持平静,甚至无法理解其他的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呢。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突然有一天,我看到小朋友的作业本都摆放在讲台上,就顺手翻开看了看。不看不要紧,一看顿时不能平静啦,十个小朋友有九个都得了五颗星,唯独得了三颗星的是我的儿子。鲜红的三颗星以及歪歪扭扭的字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再也无法平静啦。
我觉察到我的脑海里有个想法:“虽然我不要求儿子一定要做优秀,但最起码不能是最差的那一个吧,儿子怎么就成了写得最差的那一个呢。我每天还学怎么教育孩子呢,都白学啦,我太失败啦”这样的想法让我感到深深的沮丧。(感受源于想法,觉察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会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
恰巧那一天老师给家长解释了一下:让孩子写得工整和到位,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基础的阶段。而且写得好与不好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孩子手部的协调能力。
“难道我的孩子手部协调能力不好吗?”脑海中的这个想法促使我,第二天晚上真正地坐在孩子的身边,陪着他开始练习a,o,e等六个单韵母。对于书写标准我也不再显得那么抗拒。
当然,在练习过程中提高了要求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情绪,甚至说:“妈妈,我就是不会,我永远都学不会,永远都写不好。”老师也曾提醒过我,他这样的语言有些多,我知道这个时候他真正需要我的支持,而不是责备。
于是,接下来我调整状态,换了另一种语言模式,尽可能地鼓励他写的好的方面,再提出不足的点,并且明确地指出书写每个字母的关键点。
“妈妈发现你的这个a,左边写得特别圆”看到他很高兴,我再问他:“你看看你的右半部分,和老师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呢?”儿子没发现什么不一样,我就接着说“你看,右边的小尾巴都不翘起来哦” 这个时候我再要求儿子把之前写得擦掉,他虽然有些舍不得,有一点点小情绪,但依然擦掉重新写啦。我继续说到:“哇,妈妈看到你有情绪的时候,还能接着写,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啊!”
就这样,那个晚上,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六个单韵母仔仔细细地写了几遍,期间孩子多次有过小情绪,甚至哭过。但是最后,每个字母提出的两三个关键点,儿子都记住了,而且睡觉前竟然说:“妈妈,我爱上写拼音啦,我还要写。”
下次上课时,交给老师的作业本上,看到了五个红红的星星,还有老师的评语:“棒棒,你的进步太大了,为你高兴。”这一次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上去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是后面的书写就轻松了很多,他只要按照关键点去写就可以了。不得不感慨,在学习这件事上,“慢功夫”是一定有花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连画画老师都说:“棒棒的手部协调能力最近提高了很多。”
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对于孩子,其实是可以提高要求的,只要在实践要求的过程中注意我们和他互动的方式,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指导孩子书写,需要具体化,不能泛泛而谈,只说好与不好。好的话是好在哪里,不好的话是哪个地方写得不到位。孩子有时做不到,不愿意做,抗拒的往往是父母的方式,并非事情本身。
同时,这件事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鼓励在互动中太重要啦,恰当的鼓励会让孩子明白,即便我们让他擦掉重新写,是在帮助他,而不是表达对他的不满。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孩子需要这样的突破,他体验到的是突破后的成就感。这样的体验,比说教重要。当然突破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情绪,当父母看到孩子情绪的时候,不要担心不要指责,因为他哼哼唧唧甚至有些眼泪,其实就是在自我对话和调整。此时,给他一个拥抱,接纳他的情绪,安静地等待,切不可强行压制,终止他情绪体验的过程。孩子体验情绪的机会越多,处理情绪的能力就会越强。
这件事给了孩子自信,也给了我自信。我继续尝试这样的互动方式,比如一直提醒孩子坐姿,尝试多种方式均不见效果,有一天我换了表达方式:“儿子,你这几个字母写得好标准哦,不简单啊。如果以正确的坐姿你也能写得这么标准就更不简单啦。”“儿子,妈妈看到你自己会提醒自己,主动调整坐姿啦啊。”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坐姿开始有所改善,虽然还不完美,但真的在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