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曾经几次三番带过团队,现在自己弄个小公司还得带团队,但关于带团队的最少必要知识,自己确实没仔细想过,基本上就是在实战过程中听这个说说那个说说,然后自己瞎捉摸。也曾试过看看相关的管理书籍,但那一套套太系统的知识始终没去啃(如果你也去看过管理书籍就明白好几大本,会吓得你够呛,或者觉得太复杂而放弃)。近期得到上线了一门管理相关的课(得到上的精品课基本都是把握最少必要原则,所以很实用),当看到下面几个问题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订阅了(这不就是在说的我么,哈哈)。
也许你已经做了多年的管理者,仍然把握不了自己的管理风格,有的人过于强势,下属抱怨连天,甚至一走了之;有的人过于弱势,一味忍让,目标一减再减,团队倒是一团和气了,不过事情也推动不起来了。
也许你自己是一名技术好手、业务骨干,刚刚被任命为别人的上级,你发现自己三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要教会下属可能要两小时,而且效果还不如自己干了,那么教还是不教?怎么教?
再比如,下属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当他们跟你提升职加薪,甚至提离职的时候,你知不知道怎么应对?
这门课主要分为七讲:
1.用“心理契约”管理下属;
2.如何有效培训下属;
3.提问:和下属谈心的技术;
4.打造一支高效运转的团队;
5.成为受人信赖的上级的自我修养;
6.艰难但必须学会的谈话;
7.年度和季度回顾:让心理契约落地。
今天先谈谈“心理契约”。
首先搞清楚心理契约这个概念:心理契约说的就是,当一个人加入到一个组织的时候,他对于组织能够给他什么,他需要付出什么,是有一个预期的。人们会基于预期进行盘算,这种盘算是在每个人心里进行的,虽然并不像劳动合同那样明确说出来。但这也是一种“交换协议”,这种交换协议,就叫心理契约。
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契约”,需要让三类信息通畅:
第一,了解下属想要什么;
第二,让下属看见公司能给他带来什么;
第三,让下属清楚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
了解下属想要什么
最基本的,结婚与否?有小孩儿吗?买房了吗?工作多久了?比如,一个家境比较优越的员工,也许对个人成就会更在意;另一个拖家带口的下属,可能希望更多的现金收入。追求稳定的员工,他想要更多的假期时间陪家人,能不能升职加薪对他可能不那么重要。年轻的员工,尤其会重视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除了收入和发展,员工还有情感上的需求。他们希望工作有成就感,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需要归属感,需要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团队中得到肯定和支持,等等。
这方面以前做的很不到位,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就事论事的处理工作,很少去聊员工的其他事情,有时候员工提出离职还搞不清具体原因。
让下属看见公司能给他带来什么
我原来带人一般简单粗暴的2点,钱和成长。努力是为了多挣钱,除开钱以外的付出是为了成长。这块儿自己误打误撞的还算做得不错,跟课程里面讲的大同小异。不过倒是可以举一反三一下,钱方面底薪是一方面,提成是一方面,奖金是一方面,绩效是一方面等等;成长方面,比如培训、交流,有挑战的项目,一些重要的客户等等;好好利用的话手里面其实有很多牌可以打,重点是让员工知道你对他的好。
让下属清楚你对希望他做出什么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很多上级给下属布置任务都比较耍大牌,例如:
“小张,这个月成本要控制到XX”。
“小王,下个月你的业绩要提升XX”
这种沟通方式,给员工的感受就像地主催长工交租,员工体会不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这样也很容易让下属养成一种不好的心态:“老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嘛。”而不会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我们给下属安排岗位,就要让他知道这个岗位的价值。给下属设置目标,就要让他理解每个目标的意义。
比如同样的工作,我们可以这么说:
“小张,目前整个公司的利润目标遇到了困难,我们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降低损耗来节流。你是XX的关键员工,我们需要i拿出一个方案,把成本控制在XX范围内。”
用这种方式沟通,就是在帮助下属建立对这个岗位的责任感。这时候,下属就会自己去思考,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最后,当下属达到甚至超过你的预期的时候,就要真诚的对他说声谢谢,他听到后会非常感动。
除了以上三个最少必要知识还有3点注意事项:
第一,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你和下属的信任感,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公司和人都在发展,双方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需要时间来酝酿的,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作为上级,在心理契约的磨合过程中,要采取主动的姿态。在每一次沟通机会中,主动地去了解和关心下属,让下属感觉到他是公司的资产。
第三,要管理下属的预期。对于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你要在第一时间就明确地告诉他,不行。告诉得越早,越是负责人的表现。——这方面曾经有过经验教训,某个员工各方面都不咋滴,但平时碍于面子问题也没提出,当某天实在忍不下去了要开人的时候,提出来,对方的强烈反应会让这件事处理起来格外费劲。
看完了以上内容,我想你对“心理契约”就有了最少必要知识了,至于好不好使,那就得靠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刻意练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