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目标感》第一章
阅读提示: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点三个,并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一直以为孩子上了大学,我们家长就可以适当地退出了孩子的成长了。当打开目录的第1页:“当下的年轻人能清楚的意识到,他们需要在人的某个时间点完成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这种意识本该成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产生热气希望的源泉,但其中大多数人而言,带来的却是隐约不祥的预感,或是更糟糕的,让人耗费精力的焦虑,并进而让个人的发展止步不前……”那些文字紧紧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上了大学,校园里的宽松环境跟高中时期的学习氛围比,很多孩子容易出现迷茫,或者像无所事事的汤米一样,面上很满意,实际上内心特别的空虚;也或者像想逃离的杰西卡,虽然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可没有一门功课能激起他足够兴趣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的,甚至觉得生活都是在伪装,他才华出众,却找不到真实感;美国东南部复杂的外科心脏手术顶级专家。竟然憎恶他的工作,他认为一直的努力只为取悦他人……无意义、无兴趣、无动力、无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空心病在大学乃至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值得重视!
大学时期是个体走向拥有成熟的自我认同之路的一个中转站,这一生命过程应对成年的社会角色(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职员及公民)作出郑重承诺,让年轻人花时间来审视自己、思考未来,寻找到最符合个人志向和兴趣的机会,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积极的人生方向。
自己想要取得的成就是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取得这样的成就?为什么它跟自己有关?为什么它很重要?(意义,价值)审视自己、思考好以上问题的答案,并在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为之奋斗的动力!
文中的本杰明12岁就有了“长大了做什么的”焦虑。他的焦虑源于妈妈的压力,妈妈认为“我该好好的学习……妈妈还要我成为她朋友孩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他喜欢音乐,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歌手或舞者。妈妈“希望我有自己的选择,但是他希望我选择数学和科学。”这不是大多数妈妈心照不宣的事情吗?曾经我也一度的认为,孩子只要好好学习,成为朋友孩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再来光宗耀祖,那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了,否则就是丢脸;把孩子的学习捆绑在自己的认知里,表面尊重孩子,其实……这样的捆绑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能乖乖的听话,可能就是一个心智有问题的娃了,这么说来,叛逆的孩子是在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