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次走箬岭古道,没能从旌德的高甲村走,有些遗憾,所以又专门去了一趟。高甲村位于旌德西南部,是个不小的村子,但若不是箬岭古道从村中穿过,估计将埋没于皖南山里,永无可能被世人认识。下图是进入高甲村后看到的美丽的荒野。
旌德这一带是通常所说的泛徽州地带,乡村建筑不再是清一色徽派。
这是村中的一条道,仔细看会发现这个村的格局和一般村子不同,房屋好像是上世纪工厂的宿舍楼。是的,这里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上海迁来的工厂,也就是所谓“三线厂”,现在早已经荒废了。
这种三线厂在皖南大山里很多,大多由上海迁来。八十年代初期,三线厂结束了历史使命,回迁到上海,把工厂留在了皖南的大山里,不能用的就荒废在那儿,有用的房子被当地村民买下,所以,宿舍里面住的往往是当地村民。
再进去,看到大片的荒废厂区。
下图宣传栏上,讲的是改革开放和企业整顿的事,无疑,这是最后一版了,随后就离开了。有些字迹历经几十年还清晰可见,是谁留下的?回来看看吧,记忆不总是苦涩的,有时也是从远处飘来的阵阵花香。
有的车间做了养鸡场,一股恶臭,遍地野草,到处阴森森的。
我在拍下边这张照片的时候,有一只野猫簌地串起,撒腿跑了,惊得我一身冷汗,瞎跑什么,你妈怎么教育你的!
厂房内部墙上有巨幅宣传画深深震撼了我,绘画的水平相当了得。下边这张描写的是秋收起义上井冈山的事。
这幅名字叫“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张油画当时很有名,张贴的到处是,描绘的是战斗英雄于庆阳,根据这两幅画大体可以判断工厂的时间:也就是中苏交恶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下面墙上留下的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口号。
有的厂房干脆做了牛舍,它望着我,好像是说:你来做什么?这里有什么好看的?我觉得它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还在想: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照什么照的。
我在厂区里走的时候,村民们见着会问:你是上海来的么?或者问:你是记者么?我什么也不是,就是一社会闲散人员,到此随便看看。
你还别说,有些房子拾掇拾掇还是挺好的,住人没问题。
那天,我在旌德的山里转悠了大约一百多公里,看到的废弃三线厂不下五处。
下边这张中国人民银行的照片,是在另一个三线厂拍的,很亲切,回想起当年到银行的情景,柜台好像没现在那么多戒备,营业员爱答不理,你去存钱倒好像欠她钱似的,你颤巍巍地递上一张薄薄的小本子,每一笔的流水账都逐笔记下,再盖上一个私戳,当然,钱很少,几十块就不少了,几百块,那是公家的事,现在想起来都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