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中学和小学的校服是扼杀人审美的摇篮。无论性别、无论男女,无论美丑,都套在宽大的运动装、毫无美感的配色里面。
追求美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几乎都是,要朴素、要不讲吃穿、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于是,小时候的我们或许会对妈妈桌上的瓶瓶罐罐无比好奇和羡慕,会对路上打扮得体大方的女性无比仰视,却不敢正视一个问题:追求美丽是人的天性。
长大以后,当经济和性格逐渐独立之后,只能去狂补成长过程中欠下的功课:穿衣的搭配和风格、护肤的心得和坎坷、保持身材的诀窍,诸如此类不是一蹴而就的积淀。然而偏偏,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时代里:节两天食就期待瘦下来,健两天身就期待马甲线,护两天肤就期待水光肌。每一个追求美丽的女生,几乎都犯过诸如“宁可熬夜刷护肤品也不愿关掉手机去睡觉、宁可拼命祛痘遮瑕也不愿放弃美味的辣椒”之类的错误。
后来,美颜相机的出现,拯救了追求美丽却天资平平、追求完美却缺乏积淀的女孩子们。在滤镜和美颜的双重作用之下,好像社交网上的女性个个都是绝世美人。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但很快就意识到,追求美丽的前提,是应该直面自己的弱点甚至是缺点。人是不能生活在自己虚构出来的世界的——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带着滤镜去看你。
近些年流行一个词,叫“外貌协会”。虽然我并不赞同以貌取人,但却认为,皮囊管理非常重要。这无关经济收入,而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哪怕你只有两套衣服,也要星期一三五穿一套,星期二四六穿另一套。对于女生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喜欢一层一层的护肤,更不是喜欢繁琐的化妆,而是当粉扑和口红拿在手上时,会油然而生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无关外表,而源于内心。
然而,一个人并不只有皮囊,与生俱来的颜值、性格和品性、长期浸染出的文化底蕴,如此等等,决定了一个立体的人。说到内外兼修,或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了。而在读书这条路上,也并不像这个词本身这样简单。比如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感觉每年阅读了多少多少本书就很有成就感。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年末回顾的时候却发现,阅读的数量太多了,多到很多书除了记得书名和作者,别的一无所知的程度。其实,克服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读和写并重。或许压根谈不上写,但姑且把它称呼为写文字吧。读的过程,是输入;而写的过程,是思考和输出。第一次写书评影评的时候,也许很难写出有深度的句子,但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会发现思维思路和灵感也在慢慢打开。时间久了,看待世界和问题的角度也在慢慢成熟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