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家乡还是超级城市生活,本身就是选择生活的方式。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基于能力,毋宁说是基于性情。在小城市里生活,活在探照灯下,活在各种比较之中,活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里。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对家族的价值,对于关系网的价值。——《槽边往事》和菜头
总是会产生“要是在国内该多好”的念头。一想到租房,要是在国内该多好!如果在南京,可能都不用租,即便不在南京,从看房子到租房子不会产生什么交流上的困难,可以避开很多坑。一想到学车,要是在国内该多好!国内学车又便宜,也不会出现教练说话听不懂的情况。一想到办理拘留手续,要是在国内该多好!都不用办。
说到底是一种隔阂,语言文字上的隔阂。其实可能也没那么好!很多房东心眼多,总是在不经意的地方给你使绊子;很多驾校教练不好好教还坑钱,花了钱还学不会;很多政府办事的手续也是要三番五次地跑去,受罪又受气。可是为什么还是觉得“要是在国内该多好”呢?
能力不足、内心也不够强大。国内国外之辩也可以类比大小城市之辩。在大城市和在小城市说的是不同的语言。脱身于家族的我们,是留念那个关系网带来的好处的。熟人社会带来的种种便利,在我们多年的生活里烙下烙印。可是熟人社会也有它不可挣脱的魔咒——总是被自己的人设所限制。当走进一个关系网中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关系网中的身份,我们总是在这个网中被局限在自己的身份上而很难动弹。
生人社会里的你没有人设,你可以做自己。但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冷酷。“我觉得我就是法语说的还不够好,那么我在家里闭关苦练上三个月,待我学成再出去驰骋!”往往练了三个月还是不够使!可能会这么想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法语说的不够好”,而更多是自己不够自信不够坚强。身边有很多很多外语说的一般但是和外国同学打成一片的。可能语言文字的隔阂也不是最关键的所在。而是一个人的性情。
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看的是眼界,他能看到多远;其次看的是能力,他能不能在一个生人社会里存活、适应、融入;最后看的是内心,够不够坚强。而能力和内心是相辅相成的。
后记:心中诸多纠葛,很多想法冲来撞去,不能保持客观冷静。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