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气馁,追踪的一个项目夭折了。之前就知道会很艰难,本来还抱有一些希望,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试试看,但今天合作伙伴明确回复,拒绝了我们的合作。由于新冠的影响,对最近的工作推进造成了不少压力。
沮丧之余,翻到自己曾经看过的陈春华老师的一篇文章,读了又读,感慨良多,受益颇丰。
文章是陈春花老师在【戈14沙8】上的发言,题为《拓展知识与能力》。春花教授主要是提出,真正卓越的领导人很少,成为卓越的领导人很难,原因就在于,成为真正领袖的人,需要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得领导你自己。
她提出两点训练,帮助我们真正领导自己:
(1)训练你的认知,让你能够理解环境。
(2)训练你的能力,让你能够拓展可能性。
这两点看起来平平,而且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类似说法太多了,好像无甚新意。但具体解读起来,却大有深意。
训练你的认知是为了理解环境
现在思维升级、认知升级提得太多了,随便碰到一个难题,都会和认知扯上关系,好像只要我们拥有了这样的认知,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陈春花老师的角度却不同。
首先,她提出,今天我们要关心的不是不确定,而是【确定】。因为不确定是肯定存在的,关键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能确定什么,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认知能力。
所以,认知能力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帮你接纳世界。当你认知能力够的时候,你对外部的所有环境、各种知识以及客观世界的东西,你都可以接受,你自己本身就可以有非常强的概念来接受所有的不确定。
了解了这一点,当你心有不甘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够,自己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接这样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了西西弗斯的故事。在西西弗斯的眼中,自己的工作不再是巨石,不再是大山,他眼中只有一件事情,他可以接受这个挣扎,不会再难受。他让这个巨石、挣扎和环境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要接受的。
陈春花老师提出,其实工作也是一种修行。不是说跑到深山才能修炼,工作中亦是。她认为,人生是一场旅行,工作是一种修行,主要有三点:
(1)工作是一个“精进”的过程,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在佛学的训练中,「精进」就是达到开悟的办法之一。
(2)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约束自己。职业化就是一个不断地向自己的个性挑战和斗争的过程,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而我们修行也就是在磨炼心性。
(3)所有的工作品质就是你人格的呈现。
所以,把你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就会对你的未来有所帮助。
用更高的绩效表达你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最著名的学者阿吉里斯对能力的定义是:
能力是在需要与环境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为表达需要提供了一个途径。
此定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达了能力是为需要产生的。春花老师在文中主要侧重于强调,由于能力是一种因为需求产生的东西,所以应该用更高、更有效的绩效,来表达你的能力。当你把这个更高、更有效的工作绩效作为需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其实可以胜任非常多的工作。
这和最近很火的OKR貌似异曲同工。设置OKR时,要设定自己的愿景,并根据愿景设置蹦一蹦可以达到的目标。不是本来可以做到的,是需要通过努力、挑战自己才能达到的目标。
读了春花教授的文章,我对此次失利进行了反思。
首先,接受此次失败。事情总有成败,一个项目的最终落地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过程中尽力,便无悔。付出总会有收获,此次项目合作虽未最终成功,但我学到了不少金融知识,锻炼了协调、谈判能力,并与一些金融机构建立了稳固的联系,这些于我而言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其次,工作中修行,我需要思考,过程中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比如说,在面对公司制度规定和合作方要求之间,如何更好地进行协调。比如说,此次项目的合作方较多,在权衡各方利益时,如何有所取舍,从而保证项目的有效推进。甚至,最终虽然未与业主达成合作,但如何维护并深挖与业主的关系,以获得下一次项目机会,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另外,关于能力。能力是为需要产生的,所以,不是在需要的场景下,你是无法说自己已经形成何种能力的。什么意思?我们经常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所以那份工作我还是不要尝试了。但是如果你不置身其中,没有相关的需求,又如何能够形成那样的能力呢?能力不是我们看了几本书,了解了相关知识就能算有的,而是在需求的场景下磨练而产生的。所以,大胆去尝试,你会发现,你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