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的战友,你在为每周作业写什么题材而头疼么?
我加入007写作3个月了,已经交了11次作业,写下了自己的一些观察、感悟,以及一些往事的回忆。但最近我遭遇了“写不出来”的困境,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认真分析了一下,我的写作题材主要是以思考为基础的,抒发情感的倒在其次。自己之所以感到困难,除了写作技能尚需长期磨炼外,主要还是缺乏思想。而丰富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阅读。有一个说法是这样:输入跟输出的比例一般是10:1,也就是需要读10份的东西,才能输出1份。
就我的现状来看,我读书比较慢,影响了阅读量;阅读的方式比较原始,吸收有限,质量也成问题。
问题找到了,那么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呢?
首先,我需要从基础开始,学习阅读的方法论。
得到精品课的张凯教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他的阅读三步法是:评测、速读和精读,解决了“读什么”、“如何读”以及“与写作连接”的问题。
第一遍是评测。主要是看主题和口碑,通过读作者介绍、序言、推荐及网上的读者评论,来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你尽量读“正确”的书。这是对书籍的第一遍过滤。
第二遍是速读。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求仅花几个小时进行浏览,来完成对一本书整体结构和关键信息的把握。经过这遍阅读后,很多书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了。
第三遍是精读。筛选进入精读的书,是一本对你而言真正值得慢读的书,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让新知识和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连接,来一次互动,最后输出你自己的东西。
其次,实践方法论。
关于评测书籍,我通常的做法是,注意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大神们推荐的书籍,相当于大神们帮我过滤了一遍,自己初步评测后,针对需要分批购买。再结合上面介绍的评测方法,作为我的选书标准。
关于速读,我尝试了几次,速度还达不到作者说的在几小时内读完,总是不自觉地停留在某些地方,也不善于捕捉重点,不过已经有意识地作了改变。我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下思维导图工具,便于自己更好地了解书本结构和把握关键点。
还有精读,精读强调的是阅读的有效性,也就是输出。我的老式读书法可以说是半个精读,欠缺的是跟输出连接,没有及时将感悟深入挖掘并写出来。时间一长就忘了,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实际上,与输出连接是最难的部分,因为写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相当耗费脑能量,我们天生会抗拒它。美团的王兴就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我需要克服惰性,打算采取写Summary的方式,逼着自己阅读后输出,这个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保持阅读和写作同步。
1、确定自己的阅读策略。
在这个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每个人认知优势的构建,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知识数量(多读)、知识获取速度(快读)、知识深度(精读)。随着互联网时代资讯传播的发展,这三个阶段不断迭代,目的只有一个:促进认知升级!“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我们能否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获取深度认知,是需要精读的。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我们需要做的,是把80%的时间,花在学习20%的关键知识上。所以很有必要处理好“多读书、快读书”与“少读书,慢读书,读好书”的关系。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接下去要做的,就是依此进行实践、修正、再实践。
2、攻克难点,将所读内容跟以往知识进行连接。
连接,就是花时间去加工信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这其实是阅读中最有价值的工作,也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不做这一步,看似节约了加工整合的时间,以便接着读下一本新书,实际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古人讲过“温故而知新”,不断地“温故”,才有可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然后再去“知新”,如此往复,“可以为师矣。”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输入新知识而不温故,就不能深化认知,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么输入再多也是收效甚微,恰好应了那条金句“看似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精读的时候需要放慢速度,花时间记笔记、写感想,描述受到的启发,并与自己过去的经验连接:这其中是否有我熟悉的内容,哪些是新鲜的东西?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是不是可以应用在别的地方?这个对我来说,是不是一个实用的方法论或思想工具?也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一些改进的方法。我打算从写读书笔记开始,用这个方法积累下去,让它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
过去我们认为学习是一个输入和消化的过程,现在我们要致力于把学习变成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写作也提升了阅读的质量。一定要保持阅读和写作同步进行,一个都不能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