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没事喜欢去读读书,希望能通过读书来熏陶心性,改变自身气质。可这么些年下来发现似乎从未实现过,感觉有点丧。
有一个成语叫“著作等身”,而我读的书也许可以借用叫“书读等高”。总感觉是空有一份读书的心,而懒于读书的行,想想真惭愧!
这也许是我最终没有气质的根本原因,书读的太少了!没有量变的积累,怎有质变的飞跃!
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正儿八经读书,是在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大姑让我去她家,给他们洗衣煮饭做家务,好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插秧抢收。
不知是上初中的表哥还是表姐留下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放在家。于是每当忙完家务,空闲的我就拿起这本书,虽然当时很多字不认识,也理解不了其中的深意,却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读的兴趣盎然,忘乎所以。
等大姑家秧插完了,书也读完,我也回家了。许多年后,等我上了大学,才知道那是一部伟大的巨作,才慢慢理解其中的许多含义。当然也读完了他的《人生》和《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等许多其他作品。
而当年读那本书时,让我感同身受的仅是贫穷和饥饿。因为那时我家也很穷,看到父母为了生存是怎样的艰难营生,也知道贫穷是个什么概念。而又因为自然灾害,我家经历了两年的粮食绝收,所以深知粮食的珍贵和饥饿的危机。那种感觉一直伴随我到成年,甚至现在还有影响。
写到这突然想起前几天同事汪老师聊起我写的文字时,跟我提起一个成语叫“穷而后工”,说的是经历苦难的人,文章往往会写得好。我感觉自己似乎没怎么经历过什么大的苦难,但我却深知生活的不易,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从此为了升学,完全为了兴趣而去读的书就很少了。也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读书体验了。
而大量成批的读书应该是上大学时,那时候因为专业,也因为时间和兴趣。读了不少好书,着实开阔了我视野,扩展了我的思维,陶冶了我的情操,转变了我的思考方式。
大学时虽然读的很多书都已经忘记了,可那时的读书体验却在心中深深酝酿,时不时被某个事物给触动引发出来。
而也正是在那时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一段时间不读点书,心里就会感觉空空的,好像缺少点什么。
毕业工作,应付各种烦忧之事。读书,又让我找到了一个好的去处,暂时忘却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
而且又因为经济原因,我可以毫无顾忌地购买我喜爱的书目,而不受学业目的的限制。
所以完全是放松的,快乐无比。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窝在床上,翱翔于书中世界,体验人生百态,那种感觉真的妙不可言。
每当一本书读完后,我喜欢一个人没事时候慢慢回味,静静思考,然后再去查阅相关点评,了解一下别人的看法。
读书也许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它能让我浏览全世界,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物风情,让我经历现实无法经历的东西。它让我快乐,让我精神丰盈,让我找到了奇妙的精神世界,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