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识付费之后,陆陆续续加了很多的社群,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优秀有影响力的社群,而身为运营人,实在不该错过这么好的分析机会。
加入社群的动机
- 自媒体大V彪悍一只猫的读书营
彪悍一只猫是个自媒体大V,个人微信号主要输出个人成长、人生价值、职业类的文章。他的社群读书营主要针对在读书以及个人成长方面有需求的小伙伴,帮助大家在1年的时间里养成读书、写作和思考的好习惯。
- 自媒体大V Spenser的写作课
Spenser原是香港金融保险业的白领一枚,2年前自己开了微信公众号,主要的内容聚焦在职场及个人成长类。Spenser的写作指导课后共有三期,主要针对想提高写作能力,打造个人自媒体品牌的用户。
3.运营研究社的社群运营课
运营社是专注互联网运营的教育社群,口号是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拥有二十多万的运营粉丝,现开设了内容编辑、社群运营、活动策划、文案写作等运营课程,而社群运营课主要帮助运营新人提升社群运营的能力。
上述的课程模式基本都是在线付款之后,学员集中在微信群内沟通和互动,由第三方或者自己的平台提供任务和作业交付。
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付费课程有一些共性,无论是公司品牌还是自媒体品牌在专业领域内皆有一定口碑和影响力,用户数量或粉丝都在20W以上 ,课程的主题和内容都符合主流价值观。
当然因为课程内容的不同,也会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
1.Spenser写作课和运营研究社的社群运营课更偏向技能和岗位能力上的,读书营则更偏向于读书、个人成长等软技能类的。
2.3个课程根据内容的不同会有各自的群体,但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社群流程体验
一、社群招募
社群招募中比较关键的就是招募文案,我们就从这一点上,分别来看看几个社群招募文案的特点。
1.读书营
在招募的文案中,我们具体看看他的主要内容。
如果大家仔细看申请方式,可以看到读书营对用户有设立入群门槛。用户申请前需要准备一系列申请材料,如简历,介绍最喜欢的一本书,和加入读书营的原因等。借助之前剽悍营的口碑,加上读书营内测人物的故事宣传,后期价格的增长,使得读书营人数爆棚。
在入群门槛上面,读书营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虽然这会造成新用户的直接流失,影响付费转化率,但这样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把已经有实际行动的人召集起来的社群,一方面有利于管理社群用户的预期,另一方面在相似基因的人组成的社群里,社群质量,社群活跃度是有一定保障的。
同时也造成一种进入社群的稀缺感,如果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进入读书营,想必自己是比较优秀的,而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人交流和碰撞,收货的知识和感触一定也会更多。你看,既满足了用户的自豪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聚焦了目标用户,为之后的运营管理做铺垫。
如果通过申请,用户将会得到一张自带二位码的“通过入营”证书,可以更加强这种成就感,并且有利于社交媒体的二次传播。
- Spenser写作课
相比读书营来说,因为课程内容更倾向于应用技能,所以Spenser的招募文章更多强调了专业性。
公布每一周的课程框架 - 课程体系专业打造,我们是有精心准备的。
提前给用户预期的内容和收获,刺激学员报名和激励,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单价课程虽然不低,但是学得好,都是可以赚回来的哦!
因为是学习技能的课程,所以spenser写作课并没有设立任何入群门槛。从推送预告开始到正式开营,大概2周左右的时间。从推文的内容和设计排版来说,Spenser延续了一贯专业、简洁的风格。另外,报完课程后,还自动推送一张课程的海报,这点倒是挺利于在朋友圈传播宣传的。
3.运营研究社的社群运营课
因为本身是运营人,所以写作的文案也很有吸引力,从社群遇到的问题和社群的巨大前景入手。
公布课程安排,告诉用户在这里会得到什么,更加上有之前的学员反馈,让人信服。
整个课程名额有限制只有100人,而且还醒目地提醒你剩下的人不多,一方面是吸引人从众,一方面有种紧迫感,就好像出租车经常说的差一位就走,就等你来。虽然没有门槛,但也贴心地提示课程的主要适合人群,以免造成误会和困扰。
总结来说,由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用户的略微差异,Spenser表达课和社群运营课的推送文案会更加偏重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实际效果,读书营因为已有知名度的关系,会更加侧重制造稀缺感和价值感刺激用户消费。
从传播形式来说,参加Spenser表达课生成海报,有利于朋友圈二次传播。
二、入群、拉群流程
付款之后,一般在正式开课前的两天左右,相关人员会拉你进微信群。前期一般为介绍群规和课程相关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3个社群里,读书营是唯一一个有“预备群“概念的,在预备群里,每个人有3天时间来确定是不是适合这个课程和节奏,如果觉得不喜欢或者不适应,和自己预期差距比较大,可以申请全额退款。
不得不说,读书营在前期的入群门槛是最高的,而其退款机制同时也是最灵活的。正因为有了3天无理由退款机制,用户通常将会在这一步流失,所以对群运营的管理能力和课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能留下来的,几乎是比较忠实的用户了。而据我的观察,从预备营到正式营的转化流失率的比例不会超过5%。
而社群运营课在进群之前会做题目测试,了解学员的基础情况,然后按照成绩和其他的一些因素进行分组,同属性的小群更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那如何才能管理群内用户呢?有没有一套机制可以有效的来维持长期运营?在这个方面,4个群有什么比较好的借鉴手段呢?
三、群内管理机制
- 军队编制管理的读书营
读书营在管理微信群方面借鉴了军队编制管理,把所有当期参加的学员以营为单位分群,也就是“读书营”的由来。
营作为总群,有2个分部,一个是日常交流群,1个为是禁言群,禁言群的作用是宣布集体消息,发放集体资料等。一个营根据人数分成N个连,1个连为一个独立的微信群,每个群设1名连长,2个指导员,多数为彪悍营的优秀学员,主要用来运营管理所有群内活动。在连之下还有班一级的小群,挑选班长进行管理,利于联络沟通。每个连队也会在内部招募奇能异士,会搞事的,会设计的,会写作的,会链接的,借用他们的力量办好社群的活动。
每月在大营内还有不同主题营的活动,每个连里15-20人组成一个排,用来标示在群内的名称。每一排除了有排长之外,每一排里的5-6个人又会组成一个小队来进行更密切的打卡监督和话题讨论。
借鉴这样的军队管理编制,在精神上给学员灌输一种“绝对服从“的理念,由于经过前期的学员筛选和试打卡3天的机制,能坚持下来留到最后的基本都已经接受这种氛围和管理了。这种严谨的军队化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群内任务度完成高,群内发言活跃度高的体验。
- 以班级干部为管理制度的Spenser写作课
Spenser表达课的微信群制度以班级干部的概念来管理,一个微信群维持在250人左右,每个群基本配置了5个学委,1个实习学委和1个班长,而班长和学委也多来自于前期的优秀或者潜力学员。
通常来说,班长和学委来管理大家的学习进度,答疑,活跃气氛等,部分学委一般是有些写作经验的伙伴,帮助学员作业点评和做一些专业答疑等。相对来说,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像军队概念那么严肃,但也间接强调了一些群内的组织纪律。
- 以班主任和助教辅导为管理制度的社群运营课
社群运营课天也是以班级概念为管理。运营人员1个为班主任,主要管理大群内的纪律和学员对于作业的反馈等,3个助教主要负责小群内学员的打卡监督和答疑交流。
和Spenser表达课的班级概念有所不同的是,这里同学之间的称呼没有分级 (就是没有学委和班长等职位) ,只有概念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而Spenser里的学委,班长基本是同学中间的leader,学委则扮演着这里的助教角色。
从称呼的这个小点上来看,社群运营课对于班主任的要求是更高的,因为属于老师级别,所以用户对于其期望也会更高。如果作业没有很好地得到有质量的反馈,有可能直接会影响到用户对于课程的满意度。
而Spenser采取的大家都是同学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一些用户预期,营造一种我们都是来学习的气氛。
四、群内激励与活跃
一个学习型的社群好不好,很重要的标准是其活跃度,每天是否有有效的交流,这种有效的交流也会带来更多的正面反馈,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在初期,群里的活跃一般都以作业和任务为话题,读书营和社群运营课因为每日都有任务打卡,所以群的日活跃度是最高的。
当然除了依靠作业讨论本身带来的活跃,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活跃激励手段呢?在观察了这些群内的实际运营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可能对活跃有帮助。
- 丰富的群内活动
除了日常的打卡任务之外,有些群还会组织一些额外的活动。例如在读书营除了每日剽悍和能量按钮发布,还有日常的写作提交评优环节激励学员,而且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个主题营,发布不同任务。社群运营课则会定期组织各个城市的不同主题的线下交流活动,帮助同学交流学习运营相关,组建不同的城市交流群,更好地连接组织内同学间的关系和互动。
- 外部嘉宾分享
读书营会请一些外场嘉宾去千聊做相关主题的分享,内容涉及到写作、新媒体运营、拆书、职业规划等,每一次的嘉宾分享通常会带来更多话题的讨论。并且当用户群足够忠诚的情况下,很多外部的付费课程也可以用免费的方式进行推广,读书营里就会有一些直播、录播的课程,群内基本都有比较正向的反馈。
- 内部学员分享
群里不仅有外部嘉宾分享,部分群里也会提供内部学员的分享。在读书营里,专门有一个学员分享周,向群内同学征集最喜欢的学员,每天两位在群内分享,有群里搞事组的主持和设计组制作海报文案,从体验来说,对于学员激励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对于群归属感也有进一步提高,而且表现优异的同学还可以登上猫叔的极致践行者大会去向更多人分享
- 作业布置技巧
说到作业布置技巧,我们来看看Spenser的课程任务。
上图的作业任务中有一项是,评价任一打卡者的作业,并且在微信群内@TA,让TA知道你已经评价。这个作业一方面让大家从不同视角对于同一个任务可以做一个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很好地促进了同学间的关系及群内互动。
另外,spenser写作课的作业每月会根据文章上榜情况进行班级内的PK,PK的机制增加了团队协作的凝聚力,也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参与。
- 优秀者提名祝贺
在读书营和spenser写作课里,每次作业经过群里“老兵“们的批改,都会在群内提名优秀作业和优秀学员,提名的学员通常会由运营人员领头受到大家热烈的祝贺。
在这种气氛中,很多群内的学员也自发组织起了对优秀学院的感谢和“颁奖”,有些人做笔记特别棒,有些人愿意帮助大家解释很多问题和答疑,也有些人文笔特别好每一次都给人启发的。总之,无论是哪一种颁奖,都给人积极向上的正面鼓励。
另外,3个群里,读书营是利用第三方打卡系统来督促每日任务,spenser的写作课和运营研究社的社群运营课由自己统计提醒相关作业。但从督促作业和任务的力度来说,读书营无疑是最高的,而这种任务提醒更多的是自发的,如果发现你快要接近截止时间依旧没有打卡的话,最小单位的微信小组的组长会私信你督促你完成。
spenser写作课基本依靠自我驱动,班级管理人员多以鼓励为主,比较少有专门人员一对一来监督。
6.班级管理者的奖励
因为这么多的付费社群,真正的运营人员其实很少,大多数都是前期积累的核心用户或者当前的活跃用户,他们在幕后付出了很多,那有时候可以让他们站到幕前分享,接受掌声和鲜花,也可以给他们送出贴心的礼物,兼职者也可以直接给工资。
五、课程结束后的群管理
课程结束不意味着群会解散,恰恰相反,从持续不断营造用户口碑的角度来说,这些忠实用户的维护一定是要相当重视的。维护群内的活跃度有助于群内后续的价值创造,甚至是二次消费。
举个例子,在spenser的课程结束后,小助手每天都会文章提醒消息到群里,不要忘记写作。而社群运营课在结束之后,会留10天可互相联系,管理者也在此群做新课招募工作,通常有很多学员会复购其他课程。可见,维护一个群,对于二次消费是有极高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有不少社群在课程结束之后沦为水群或者广告群,那这个时候就应该解散社群,它的生命周期已经完成。
其实,对于任何运营一个付费课程的社群来说,小到海报上的二维码位置,大到设计一套社群的管理体系,每一个体验都可以影响用户的付费转换、社群活跃、用户激励等数据。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曾经说过,设计课程无非就是管理好用户的三个东西-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效果。那么对于一个学习型的社群来说,其实也是类似的,管理好参与社群的动机,运营好社群的体验,跟踪社群想要达到的效果,并且不断的进行调整达到最优目标。
效果以及口碑
那么从一个用户角度来说,到底什么样的社群可以让目标用户有兴趣报名?并且在社群中得到良好的口碑呢?我认为关键的有以下几点。
- 从用户痛点出发
引用李叫兽一句著名的话,做营销要从“卖货思维“转换到“痛点思维“,先去思考,用户过去的默认选择是什么?有什么东西是我的产品可以解决以往这种不合理的默认选择的?我们卖一个课程,运营一个社群也是同一个思路。
以读书营的社群举例子,用户在没有读书营前,要想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基本会怎么做?要么就是自己定计划自己做,要么就是找个同伴一起做,但这样的成功率极低,前者通常因为缺乏动力很容易放弃,后者这样的同伴很难找。
那读书营能提供什么样的东西来保证我习惯的养成呢?
1)名人效应,很多大牛包括剽悍一只猫自身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来获得个人成就的提升的,以此可取得用户初步信任感。
2)管理机制保证效果,前期内测用户的实际效果保证,用理性和规范保证这套机制的可复制化,进一步说服我能成功,你也能成功。
3)实际案例和故事,用户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的感受,最后用感性故事来达到共情,达到我的现在也是你的未来的效果。
- 管理用户预期
前期适当控制用户期望,利用峰终效应在过程中不断给用户一些小惊喜。例如,中期我们为了给大家更多的福利,额外花费很大力气请了一个很牛的嘉宾给做分享,或者我们鼓励那些在群里给大家热情答疑,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互动的伙伴颁一个小奖,哪怕只是得到一些加油鼓励的话,对于用户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荣誉自豪感。
千万不要一开始为了吸引用户承诺很多事,哪怕有一件事没有做到,用户也会因为这件事而全盘否定对整个社群的质量。
- 适当设立门槛,形成初期核心用户
不要怕给社群设门槛,前期精准定位你的核心用户,打造核心用户群的口碑效应。利用这个群体逐渐扩展社群的影响力,其实很多群高质量的助教,运营人员都是其前期核心用户群体,他们是最了解课程内容、社群文化的那一群人,好好利用他们的力量为之后的泛核心用户和大众用户群体做影响和铺垫。
最后,我想说,内容质量永远是根本。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社群运营也解决不了用户的核心问题。但是,反过来,一个可能在70分左右的产品,通过社群运营有可能就能使用户口碑达到90分。
好的内容有限,好的头部资源也有限,在产品方向不断雷同,不断在减少互相差异化的今天,如何从动机、体验和效果来设计一整套的服务,有可能是未来唯一可以体现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