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崂山时,常听人讲起这么一句古语,“泰山虽高远,不如东海崂”。
我喜欢较真,回到家里便上网上搜了搜,知道确实有这么一句,摘自晏谟的《齐记》。晏谟是十六国时期的人物,曾在南燕慕容德时期官拜尚书郎。据说他走遍了齐鲁大地,谙熟山东民风,并将它们载入到了那本被誉为地理学专著的《齐记》中。
而这本齐地的地理学专著也是早已失传了的,只剩下了这句给齐鲁的两座名山排座次古训流传下来,传咏了千年。当然在泰山上是听不到这句古训的,但在崂山它却被津津乐道,至于为何不如,谁去管它,来了就是了。
爬过两次崂山,也登过三次泰山,如果只就这两座突兀于平原,孑然而起的山东名山谈些心得的话,那我想,泰山似神,而崂山类仙。神绝对是在天上的,而仙就多居住在比人世间高那么一点的地方;神多有普济苍生的使命感,仙更多沾着些食人间烟火的聪明与谐趣;神高高在上,庄重崇高得有些木讷,而仙虽一样的超脱物外,但却轻灵得更是体贴;更主要的是,神虽身在齐鲁,但足以威震华夏,成为四方领导,而仙呢,找个灵秀的一隅呆着就成了,没有那么多的抱负,羡艳它你就来,可以带着些期盼,但也不要有太高的期盼。
好了,说完神与仙,还是回归这两座,本不该在一起对比的两座山。于我来讲,泰山要登,因为那犹如登天,而崂山要游,那自然就更轻松些,可以向着大地更是幽深的地方探访。
而崂山这里,虽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却也依然算不上不胜寒的高处。
如上,是因一句古语,较真出的一段感慨,然而说到崂山类仙,却也觉崂山是有仙的魂灵的。它为仙的魂,自是漫山遍野的道观和经年不断的香火,而它为仙的灵呢?自是就在北九水了。
第一次来青岛时,曾和波一起打听着去崂山,在青岛什么地方坐车去崂山,记不得了,但人家操着胶东话问我们,看观还是看景,还是记得的。当时听不大明白,但粗粗一想,来这里,不就是为风景而来的吗?于是给了他感性地脱口而出,看风景。于是那位便指点我们上了一趟公交车,于是经过一个半小时稀里糊涂的颠簸来到了北九水。
人还未到太和观,雷鸣的水声便轰天震地地自密林子中传来,那预示着那次旅程是要与水有着解不开的缘的。
北九水的水,源于崂顶北麓,在泉心河水库稍作积蓄,便化作潮音瀑奔腾而出。
那水,是应是要称之为溪的小河,于青山翠谷间,率性奔流,最终走得声势浩大,汇集成为白沙河入海而去。由于溪水随意曲直,在山谷中七折八转,伴溪而进的小路不得不于回转处涉水而过,一涉在当地叫做一水,此样一路走来要涉水九次,便有了九水的称谓。
白沙河上游以太和观为界,其上为内九水,方向在北,便被称为北九水,其下为外九水,那就不提了。而北九水的景致,又以太和观到潮音瀑这段是最好的,我都觉得,那里可以成为崂山水景的代言了。
想来,山水总是要相依的,水离不开山,山也离不开水的。山给水以落差,也给了水的激情;水还山以蓬勃,也为寂寞的山添了几分灵性。
其实,最是喜欢的,还是水于山间的那份激情,童真、欢快、清澈、无邪,仿佛是扭动着曼妙的腰身,演绎着无穷尽的变化。再仿佛山间就是予它的舞台,由着它随性的挥洒,动也好,静也好,快也好、慢也好,高了便飞身一跃,阔了便静聚成潭,窄挤处喷薄跌荡,遇到阻碍也不担心,薄薄地便漫溢着过去,那真是精彩,自然之灵秀,都被它想到了,而后幻化成水的丰富姿态。
如今想起崂山来,满耳依旧是水声,那是山间轻灵激越的水声,那是崂山最撩人的所在了。
不知道为什么,也走过许多山水,但山与水最是默契的动态演出,总觉得北九水是最好的,也可能是一见倾心的缘故吧!反正五女峰下的小清河太急切了些,房山十渡的拒马河又太浩荡了些,号称京北小三峡的锥臼峪倒有几分神似的,但山色又难称秀丽,川西的九寨沟和黄山东海的翡翠谷却是经典,但那里更宜于静观的,而少了些欢欣。
似乎只有崂山,只有崂山上的北九水,将水之动感拿捏得最是体贴而丰富,多一分则太闹了,少一分则太呆了。
也或许是我太刻薄了,但那次在崂山与水的奇缘,确是难忘的。也正因如此,这多年过去了,总还是想着为北九水记上一笔,算是了却那么的一段情思吧。
其实,那次崂山的旅途上,还是有些遗憾的,遗憾没有见着崂山的道士。也知道,那些山上的寺观不过尔尔,但那是“文化名山”之为“文化”的名份,不见就是未识了。
波和我说,在青岛还有一日,不成你就再上一次崂山去拜道士吧。
心底确是有这样想法的,但终未成行,如此那座有灵气的崂山便沉到心底,而那座有仙气的崂山却空空落落。如此又过了五年,才又去了青岛,又去了能见着海有庙观的崂山。
如今好了,如愿了,有仙气的崂山也算是看过了。但翻过头来想一想,还是喜欢北九水,看观和看景似乎是崂山的两面,然而没有清幽的风景又哪能招得来神仙常驻呢。
如此看来,这北九水,是不更像是那座仙山仙境的后花园呢。
《青岛两日半》推荐阅读:
《嵩岳笔记》推荐阅读: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