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说,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可人和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是外形吗?
是性格吗?
是阅历吗?
两兄弟生长在同样的环境,父亲游手好闲,嗜赌如命,欠下巨债,常被人上门催债。母亲一蹶不振,从此不管不顾,整日与混混一起,几乎不回家。若干年后,两个小孩,一个因不想重复父母穷困潦倒的生活,努力奋进,以此鞭笞自己,成为了当地的名人,受众人爱戴。而另一个因为没人管,放纵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余生都只能在监狱里渡过了。
几乎在一模一样的环境中长大,最后的命运截然不同,是因为是什么呢?
是认知的不同。
一、认知系统决定着你的情绪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他提出来了情绪ABC理论。
A:代表我们日常遇到的具体的人和事,比如难缠的上司,与配偶的冲突,家务劳动,财务问题。
B:是指信念(Belief),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
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如果你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但路上遇到大赌车,这时你会从平时的绅士变成了“路怒”一族,不断的并线加塞,嘴巴骂骂咧咧。真的是堵车导致了你的路怒行为吗?为什么别人不是这样的?原因是,在A和C之间,有一个B,就是对发生这件事,我们的思考和看法,是B导致了C,而A只是诱因。
比如,你的孩子成绩差,你感觉压力大,经常对孩子发火,而隔壁家的小孩比你小孩成绩还差,他却能心平气和,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你们两对小孩成绩好坏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你可能觉得小孩成绩差,以后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成家就会受影响,整个人生就会变的黯淡无光,想到这些你就发麻,恨其不争气,把情绪发泄到小孩身上。
而你的邻居呢?他比你想的开,他认为成绩不好不代表能力不行,找不到好的工作,可以自己干,未来的可能性多着呢,又不是只有读书这条路。
可见,想要让你的C不陷入反击状态,唯有改变你的B。可现实,很多人都在试图通过改变A来改变C,孩子成绩不好,就请家教老师来恶补,势必把成绩提高,结果造成了小孩的厌学心理,毫无兴趣,成绩反而越来越差。你们两的不同,本质是思维认知的不同,是B的不同。
二、认知系统决定你的洞察力
关于社会学家费孝通看功的例子。
1936年,费孝通负伤来到江苏震泽的开弦弓村做调研。做乡村入户调查的时,按照当时的礼数,回答问题的通常是一家之主,即老爷子。但费孝通敏锐的发现,经常会有一些烫发的女人依在门边旁听,时不时的还插几句话,这在过去会被认为是没大没小,不守妇道。
费孝通给出了两个判断,第一,女子财务独立了,有钱烫发。要知道,在1936年的中国,烫发是非常奢侈的,不比现在的小白领买一个LV包。那个时候的家庭的钱基本都是老爷子保管,女人买个针头线脑儿都需要经他同意方可支出。烫发?休想吧。况且,你整那么时髦干什么?第二,中国的乡土社会正发生着巨变,乡镇工业导致千年变局,女人不但有了独立的财权,还有了独立的话语权,否则,是不敢随便插老爷子的话的。
费孝通的两个判断,在后来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雨天,他看到男人们会去缫丝厂给下班的女人送洋伞。过去,女人会有这等待遇吗?
这个小的观察得出乡村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改变的结论,全凭青年费先生的“看功”,也称“社会学想象力”,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学识(其背后是工业化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认知系统)。
三、多揣摩事件背后的认知
以上的几个故事,你试着把你代入进去,换做是你,你会不会这样想呢?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的小烦恼,其实是你的B「认知」出了问题。
职场上,不乏见到这样的情景。领导委派一个重要任务,你是无奈,不情愿的接受,还是满心欢喜的迎接挑战呢?
老板请了一名行业专家,给大家培训,但前提是要占用你的周末时间,你抱怨老板是资本家,就知道剥削我们,还是感谢老板给你学习的机会呢?
这背后其实是认知的不同。试着去揣摩一件事情背后的众生相「认知」,常做这样的训练,你每天都会有收获。
小说家村上春树,为了保持体力、控制体重,他选择开始跑步,没想到一跑就是20年,而且每天都要跑十公里,有时甚至会坚持跑完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或挑战铁人三项的比赛。
他对跑步的认知是什么?仅仅就是锻炼身体吗?如果你找到了他坚持的答案,那你是否可以迁移运用到做其它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