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六点开始排队,至四十分开门时队伍已过百人。座位占毕,学生们或即开始奋笔疾书,或往荫凉人静处背诵,或到西侧走廊简单吃上几口早饭(吃的最多的是包子,偶有吃鸡蛋饼的)。
大家都很惜时,七点半后便很少再有人走动。我曾见一位仁兄,提了热水瓶而来,省却了打水的麻烦。人人桌上一堆书,考研的、司考的,把个头小点的女生整个儿埋了进去,偶一抬头,只见发髻上下飞舞。
中午大家陆续去吃饭,也有人直接拿了瓷缸泡上一顿餐。吃完小憩,直至晚十一点灯才一盏一盏熄灭,自习室也一点点暗下去。
我到这里一月有余,时常感到惭愧。曾经自诩的自觉性成了不堪一击,每每学至倦怠举目四望,想摸手机的手便又灰溜溜缩了回去。
于是不得不检视自身:高中的时候我懂受力分析,会算圆锥曲线,知道三硝基甲苯的分子式,能用两国语言作文。可现在呢?除了对专业有一点皮毛的认识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智识的进展。更可怕的是,我仿佛丢掉了平心静气把一门学问做到极致的精神!
不由得想到最近又逐渐火热的中美高等教育之比较,有Vandalsgo者发文称,美国高校的学生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根本不能比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成绩要求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就留校察看,再不行就被开除。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他有一位博士研究生的助教,上学期的考试有一门得了C,被劝退了,现在正在商场里卖东西。
窃以为,以作者目力所及之两国学生为样本,便得出孰优孰劣的比较,于客观处显然有失偏颇。实际上,懒是人的本性,各国学生都不能免俗。一位旅居欧洲的友人说,都觉得德国人严谨勤奋,法国人吊儿郎当,可据我观察,近来德国散漫风气渐盛,倒是法国人,有了一点以前德国人的样子。
你看,没有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存在天生的性格缺陷。要说差距的产生,我觉得主要还是由文化环境、制度设计带来的习惯养成,并进一步成为一种思想意识扎根脑中。(具体可参见《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
比如国内高中以后便很少再有“月考”,但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考试多,而且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在这样的“压迫”下,学生们只得勤勤恳恳、踏实学习。
也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批判的“应试教育”吗?余以为不然,两者的差别之处在于,一个以考试为目的,一个以考试为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夯实理论基础,这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的。
然而在国内,恰恰有一种不重视理论知识的风气,而警院亦然。不少同学认为“公安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公安教育理应向实战化方向靠拢,但这绝不意味着要走向“不必向课本学”或“不必有学术的姿态”之误区。 这里引用一段话:
我们中国人说的“理论和实际结合”,意思往往说的是“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在美国人看来,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的可以解决问题的。
公安工作要应对的是广泛的社会面,涉及到的领域成百上千,感觉和经验是靠不住的,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这样才会让公众觉得,你这支队伍是非常“Professional”的,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就不至于陷入被舆论吊打的局面。(现在推行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专业化的一例,但依然相对表面)
行文至此,可能会有不少人觉得我崇洋媚外,跪舔美国的各种好,兴许还会给我扣上一顶汉奸的帽子。其实不然,把这里的“美国学生”随便换成“英国学生”、“俄罗斯学生”,其实都无所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这套做法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在国内似乎有一种论调,就是别人的好夸不得,自己的坏说不得,这样不好——自信不是自大,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要悬着,发现别人好的东西,便要践行“拿来主义”,而不要等那“送来”的残羹冷炙。我们说别人哪方面怎样怎样好,其实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想让自己变得比他更好!胡适一个留学日本的朋友对他说:“日本人的勤苦真不可及!到了晚上,登高一望,家家板屋里都是灯光;灯光之下,不是少年人跳着读书,便是老人跪着翻书,或是老妇人跪着做活计。到了天明,满街上,满电车上都是上学去的儿童。单只这一点勤苦就可以征服我们了。”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