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总是会有一些名曲,让人不知不觉间熟悉了它的每一个音符,名气大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却忽略了其为名曲。总是会有一些人,伟大到让人膜拜,却低调到让人不识。也总是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如雷贯耳,直到司空见惯,惯常到只剩下一个名字……
邯郸,是一座离我们不远的城市,更多人知道她,是知道她在历史长河中的斗浪腾空,华彩纷呈。跟现实的时空链接,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也许是缺少身着华服的存在感,或者妙语连珠的自我解说,让此邯郸与彼邯郸无法完美地影像合一。
印象中,河北一直是一个存在感较弱的地域。被北京、天津的光芒狠狠地遮盖着,就像灯罩外的朦胧区,仿佛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衬托灯的亮度。
就是这样的邯郸,是中国唯一一个三千年未曾更名的城市,始终清丽脱俗地存在于那里。今天,哪怕还没有足够镁光灯,吸引她转身来。那么,就尝试着给予她一个剪影。
山,水,城,人,是影像的基本线条。
先给邯郸搜索整理一个简介:
邯郸名字的由来——
说法一: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说法二: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说法三:《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
邯郸城邑,肇起于殷商。商代建都于邢(邢台),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为畿辅之地。《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一,那山、那水
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就象孩子有父母亲一样,后世儿女便可以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山给予远方,水给予性情。从此就有了奋斗不止,生命不息的勇气和耐力。
邯郸在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
山形特点决定了其地域更多的借势于其水系,由于太行山水系的特点是短而促,所以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土壤被力量没有规律地冲涮或者堆起,几股水流交汇,在这个地方就容易形成湖泊或者洼地。
而在峰峰矿区太行山支脉的鼓山和神麋山北麓黑龙洞村附近,两山相距仅一公里,其间有“四股大泉,七十二股小泉”。大泉从山涧岩缝进出,滚滚成河。
小股由沙际喷射,犹如釜中翻腾的沸水。
《淮南子〃地形篇》说“滏水其源,沸涌如釜中汤敞日釜”,因系河流名称,所以釜字左旁加水为滏,称滏水。
这便是邯郸的母亲河,滏阳河。
由此,邯郸人民的天地父母,便是太行山与滏阳河。
滏阳河与其他太行水系的支流,共同汇聚,便形成了邯郸特有的“淀”、“洼”地势。
洼”,就是小水坑、低下的地方;“淀”,可以理解为浅的湖泊,如白洋淀。历史上,北京的海淀区也是多浅水的地方,因此命名为海淀。
跟现在相比,由于在古代水势较大,相对治水的水平也比较有限,所以河道会因为水流的变化力度,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很多现在的河道,原来都不在这里。比如黄河,汉代时就过浚县,滑县,一路向北,从天津入海。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黄河故道根本就不在郑州的北邻。
如果想周末黄河边烧烤,是要跑很远的路的,双休日估计一个来回就挺困难,也没有高速公路。
所以,那时,曾经的燕赵大地上古河道分布非常密集,也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很多洼淀。而华北的三大洼淀都在河北:有大名鼎鼎的白洋淀,衡水湖和永年洼。
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才有了北方难得一见的水上古城——永年广府古城。
二,那城
就是在这片洼淀之中,在2600年前,在这里四面环绕的水系之中,诞生了一座城邑。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所在地。
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原为夯土墙,后为砖墙,高12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
1.5平方公里,真够小的。如果忽略了年代,真是连自行车都用不上,走路干啥都来得及。
四面环水,一条道入城,画面绝美。
如果你来这里,在晨曦微露,或者日暮之时,拾级而上,四面碧波在眼前,风波微漾。望向云深处,任凭思绪穿今破古,在时间的长廊里缓行驻足。
这一刻,时光可以停留,俗世可以抛却,只截取这一段光阴,将自己的灵魂重重包裹,深深地陷进去。
不惧进入历史长河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与所有的英雄豪杰,畅谈、共舞。
古城东约2.5公里,有一座赵州桥的姊妹桥——弘济桥。赵州桥的大名,深入人心,上学时课本上都有,不知道的可以重回学校复习。
弘济桥,就这么美!
似一道彩虹般,横跨在滏阳河上,此处的滏阳河为南北流向。此桥始建于隋朝,一千四百多年来,保持容貌如初。
在感叹石质榫卯结构,独木桥梁的集结式构思,文案雕饰的精美绝伦之外,更加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做工的精良严谨。
同时,这里还是隋朝大运河的重要码头。这个概念要从泛的角度来理解。除了,大运河的故道现今已有部分不确定之外,滏阳河是确定为隋朝大运河——永济渠的支流。
可以大胆地猜想一下,这个码头,可能是作为永年古城城邑物资的重要转运口岸,2.5公里,综合水患的因素,已经是相当于家门口的货运站了。
换句话说,军用民用的重要物资的转运输送、供给,这里是命脉,养着一座城。
似乎人的人心里,对于桥有着格外的痴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
当经过一座桥时,总是忍不住驻足拍照。这样的情结,表达的是什么?
古时,克服自然的能力比较有限,一条水路,几乎等同于是天堑。
河流的两岸,文化不能交流,人与人不能互通。所以,经常会看到,一河相隔,语言竟然都会不一样。
桥,是链接,是沟通,是融合,是交互。
三,那人
邯郸,是一座成语之城。
在学生成语词典总词条8000多条之中,据统计,跟邯郸相关的大约有1584条。
每一个成语,都有着一个故事,里面有人物,有事件,有精神。
例如:
邯郸学步,
毛遂自荐,
胡服骑射,
完壁归赵,
奇货可居,
价值连城,
围魏救赵,
负荆请罪……
在这些成语故事里面,无不透出燕赵之风,和激荡在这些历史故事里的慷慨、正义、英勇和悲壮。
比如,毛遂自荐的发生背景:
公元前260年开始,历经三年的长平之战,最后赵国被白起坑杀45万人。赵国16岁以上的男丁几乎被杀绝。所以,又有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无男丁之说,从此国力一蹶不振。
在这样几乎亡国的情况下,赵国的全体国民,无人逃跑或退缩。两年后,再次面临秦军直攻都城邯郸,几乎倾国男丁,全力支持到抗秦的战争中。
就是在这个时候,平原君的一位门客——毛遂,自荐为向楚国救助的随行说客。终于,展露才华,成功获得楚国的救助。尔后,融合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在遭受长平之战重创仅仅两年后,打赢了著名的邯郸保卫战。
此战令秦国实力大伤,将统一六国的进程向后推迟约30年。(好像是)
说起毛遂,与河南源渊很深,河南原阳人。原阳被称为宰相之乡,也是名人辈出。毛氏再向前追溯,为皇室宗族姬姓的一支,源于荥阳。
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据考证,也是这一支。
再说夏王窦建德,与李世民决战的地方,就在咱身边的虎牢关。
窦建德救过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关于这个故事,真是可歌可泣,为女子的气节敬畏点赞。
虎牢关是天下第一关,有泥丸封关之说。窦建德败于李世民,实在是至少地利与人和都对他不利。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作过荥阳太守,李世民对那儿的地形简直是太熟悉了,再说人脉更是不用提。包括十三棍僧救唐王,跟这个经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邯郸这片土地上,英雄豪杰数不胜数。
近代的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拜师苦修十八年,太极领域独创一派。
太多,太多,人物,故事,精神
邯郸这个地方值得一去,再去,往复。这是一条通向仁义、礼节、忠、信的教科书。
哪怕只是一遇,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