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拈来几本书看,没想到《孤独六讲》和《不正常人类症候群》这两本意外的让我回味。
孤独六讲
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对这书的内容有什么方向上的预期,而且孤陋寡闻的我也不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就随意地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点看了下去。由于生活年代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这本书中的一些用词实际含义可能跟年轻一代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不过也从列举的故事中慢慢地了解到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特色,更看到教育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由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强烈对比。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即便是有着不一样的时代经历,思想上的共鸣总是能超越时间和地域,经过同一种文化孕育和西方新潮思想冲击的人,总是能更深刻地发现相似观点产生的缘由。对一本书产生热爱有两种原因,一是颠覆了自己已有的观念,二是产生了难能可贵的共鸣。这本书带给我的无疑是第二种感受,再一次使我喜爱上了“孤独”这种状态,只是书中还是有一些目前的我尚无法理解的感受,但愿未来有了更多成长的我能够体会。
幸福之路
这本书被大家奉为经典之作,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谈论幸福这个主题所表达出的独到见解,也是因为它著成的时间较早吧。不巧的是这本书在我的待看书目里躺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看过了同类主题的作品,所以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特别大的新收获,但是对于与很多其他类型的书里所探讨的共通理念深有感慨,可以提炼出归纳于哲学层面的生活理念。虽然我们很难去界定一个幸福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作者还是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所认为的答案。相对于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本书前篇对于是什么引起不幸这个主题的讨论我更为喜欢。比起告诉人们怎么做才会幸福的鸡汤式教唆,从相反的角度颇为深刻的探讨问题的根源更让人觉得有理,并且处在现在的时代之下更能感同身受。乍看之下是由多种独立的因素左右了人们的幸福,但这些因素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向去探究引起不满的缘由之时,可能不能仅仅只关注某一个层面的问题,这又加大了人们解决自己幸福问题的难度。当然本书所谈论的只是一些普遍适用的观念,想要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幸福下个定论,最终还是得由自己来决定。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起先看到这本书时就立刻被书名吸引住了,这标题不正是对我这样爱好猎奇口味的读者充满着吸引力么。但一开始我权当它是一本可能和心理学有关的作品。翻开后却发现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故事看完后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几个小短篇过后终于把节奏切换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上。我想着作者应该是个很有意思同时又有些孤独的人,才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以及文中每每透露出的深深的忧伤。大多数的小故事都非常精炼,打动人心,不管是怎样的解决,看完后总是能细细品味那种饶有余味的感情,不自觉自己也随着主角的心情在此起披伏。即便是基于超现实的或幻想的表现手法,情绪也是一脉相通,这点在任何世界里或任何人中都可能会共通存在。
学习之道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有着非常极端的分化:其一是批评内容空洞虚无、不知所云,且作者的写作意图完全在于彰显自己那些根本无从考证的天才事迹和能力;其二是表示对作者阐释出了高深武林秘籍般的学习理论的钦佩与认同,受益匪浅并已成功应用到了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对于第一种论调,我认为虽然存在目前确实尚无法考证的问题,但是如果从作者历程时间表来稍作考量应该可以发现,那个时候互联网并没有像今天一样那么平民化,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专业领域中发生的事情在国内无法找到证明不是很正常么?如果想去考证台湾的太极赛事我想也是有办法的,如果自己完全没有去考证就发出质疑不是很不理智的行为么。对于第二种评价,我相信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是能够领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深奥妙的,虽然我还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将那种感觉融入自己的技能学习中,但对于冥想这类的活动能够带给自身无比平静的内心和美妙感受我是确确实实有过体验的,包括在冥想中感受力增强以及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意识上的改变也是确实会发生的。撇开这些评论,我认为无论一本书是好是坏,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是从中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让自己在各个方面有提高的机会,不是比什么都有价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