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可以理解为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都具有一个关系名,就是通常说的表名
元组:可以理解为二维表中的一行,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记录
属性:可以理解为二维表中的一列,在数据库中经常被称为字段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数据库中某一列的取值限制
关键字:一组可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数据库中常称为主键,由一个或多个列组成
关系模式:指对关系的描述。其格式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 ... ... ,属性N),在数据库中成为表结构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导致性能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多表的关联查询,以及复杂的数据分析类型的复杂SQL报表查询。为了保证数据库的ACID(Atomic原子性,Consistency一致性,Isolation隔离性,Durability持久性)特性,我们必须尽量按照其要求的范式进行设计,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都是存储一个格式化的数据结构。每个元组字段的组成都是一样,即使不是每个元组都需要所有的字段,但数据库会为每个元组分配所有的字段,这样的结构可以便于标语表之间进行链接等操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关系型数据库性能瓶颈的一个因素。
NoSQL
非关系型数据库提出另一种理念,例如,以键值对存储,且结构不固定,每一个元组可以有不一样的字段,每个元组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自己的键值对,这样就不会局限于固定的结构,可以减少一些时间和空间的开销。使用这种方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去添加自己需要的字段,这样,为了获取用户的不同信息,不需要像关系型数据库中,要对多表进行关联查询。仅需要根据id取出相应的value就可以完成查询。但非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很少的约束,他也不能够提供像SQL所提供的where这种对于字段属性值情况的查询。并且难以体现设计的完整性。他只适合存储一些较为简单的数据,对于需要进行较复杂查询的数据,SQL数据库显的更为合适。
面向高性能并发读写的key-value数据库:
key-value数据库的主要特点即使具有极高的并发读写性能,Redis,Tokyo Cabinet,Flare就是这类的代表
面向海量数据访问的面向文档数据库:
这类数据库的特点是,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的查询数据,典型代表为MongoDB以及CouchDB
面向可扩展性的分布式数据库:
这类数据库想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数据库存在可扩展性上的缺陷,这类数据库可以适应数据量的增加以及数据结构的变化
参考原文
http://blog.csdn.net/robinjwong/article/details/1850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