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苹果酒屋的规则》已经是看得第二本约翰·欧文的作品了,第一本是《盖普眼中的世界》。比起前一本,我更喜欢这本《苹果酒屋》。
读过了这两本书之后,对约翰·欧文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甚至想重新再读一遍《盖普眼中的世界》。这两本各有千秋,细微之处的不同更显得两本书各自的价值所在。
单从结构上来说,《苹果酒屋》比起《盖普》要来得简单,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孤儿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的各种遭遇。而《盖普》则不同,因为书中的主角是作家的缘故,书中还出现了更多的第二文本——书中书。通过不同文本的书写,共同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而第二文本更能够用符号学或者潜意识的角度更加人物形象。
二
回到这本《苹果酒屋》,就是干脆利索的一条主线下来,讲述了荷马·威尔士的故事。这个孤儿的故事也很简单,在孤儿院长大,种种因素造成了并没有被别的家庭领养。长大后来开孤儿院,来到了苹果庄园,各种风波之后,他重新回到了孤儿院,成为了这里新的妇产医师。
从介绍来看,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它也的确并不是依靠精心设计、构思精致的情节感染读者;它靠得是书中人物的命运。当读者逐渐通过作者的介绍融入到这些人的心灵中之后,逐渐对他们的命运的走向有了莫大的兴趣。虽然篇幅厚达六百多页,但是读起来却丝毫没有疲劳感。就好象有人带领参观这些人的人生旅程,一幕幕的感染人的画面迎面扑来,让人迫不及待地看后面的发展。
荷马的一生自然是主线,但是坦白说,他的故事并不是最精彩的。作者在他的身上花了太多的笔墨,却始终在平衡这个人物的选择,无法让他脱离出故事本身,成为更加鲜活的角色。所以在故事推进中,他更多地受到了他人的安排,而不是自我内心的召唤。不论是他离开孤儿院,还是他回到孤儿院;不管是专业的选择,还是对家庭的决定,都始终受到他人的影响。在小说发展上的平衡,牺牲了他的个性,让荷马无法鲜明起来,算是个遗憾之处。
而这种写法也算是约翰·欧文作品的读到之处。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算少,尤其是考虑到这样的篇幅,真正有戏份的不到十人,绝对称不上多。所以他也只能够限制人物活动的空间,尤其是主要人物。即便是想到华力(男三号)已经参加了二战,到了缅甸,但是在东方的故事也只好约减为受伤养伤这点。对于异乡人的描写几乎可以忽略。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就是阅读的门槛很低,不会因为人物繁多而失去焦点。缺点则是拳脚没法全力施展。
虽然主角的特点不够鲜活,但是不妨碍配角们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不管是爱吸乙醚的妇产医生,还是深爱荷马四处流离的美洛尼,还是遵守规则的黑人员工罗斯,甚至是后半程才出现的荷马的儿子安琪儿,他们身上某一点的特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梅洛尼为了找寻荷马四处飘荡所做出的各种牺牲,罗斯因为女儿的不幸而自愿牺牲,安琪儿在自己身世真相之间的徘徊。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面,安排了大量各异的描写,让这些人的戏份尤其好看,提高了本书的上限。
三
约翰·欧文的书似乎也总爱关心社会议题,就我现在所看得两本都是如此。前一本《盖普》,里面讨论了女性的独立问题;而这一部《苹果酒店》则是围绕着堕胎有大量的笔墨。
这种社会议题的出现,使得本书不再是孤立的描写一群人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有一个很小的管道,让它们能够与外界联系起来。前面说到了本书的空间往往是相对封闭的,但是这样的社会议题,便将这个封闭的空间与现实社会连通了起来。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这个小世界也有了现实的痕迹。而这种痕迹的大小,恰好能够适应读者的习惯。
四
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另一本书,是《大卫·科波菲尔》。对于童年的荷马而言,大卫科波菲尔的一生充满了勇气与奋斗,同时结果也不错。这就是他人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新的大卫。而在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作者的自许,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大卫·科波菲尔》一般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