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段经历:
为了准备一次考试,制定了大量且详细的计划,每天五六点就起床学习,晚上学到十一二点才去睡觉,就连吃饭上厕所都在想着考题,前几个月非常的刻苦努力,但是感觉学习没有什么效果还非常的疲惫,想着合理放松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起手机就再也不想看书学习。
一味地刻苦努力,结果考试却不及格,而自己变得更加焦虑和自责。
难道是我学习时努力的不够吗?
读了周岭的《认知觉醒》我才明白了: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而是要学会“学习力”。
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选择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既能匹配你当前的能力,又能使你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
就拿阅读来说,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又刚好能够读懂的书来阅读,就不会产生书晦涩难懂,读不下去,丧失阅读兴趣的问题。还能使你保持阅读的兴趣,持续不断的去阅读。
学会深度学习: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
这和樊登的《樊登读书法》所讲的通过讲书来使自己真正的吸收理解书中的知识是一个道理。通过输出、通过讲书,使自己真正的理解并消化书中的内容。
学会获取关联能力: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不必学习一整本书的所有知识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的点,对其进行有效关联,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只有真正触动你的知识,才能被你记住,并且在能用得上的时候帮助到你。这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个人认知体系。
不要为了打卡而打卡:
以前学习打卡,坚持不了两三天,就不管学没学到,只要打卡了就算完了成任务。这种学习打卡对于学习毫无意义。
作者提出两点:
1.改用记录代替打卡。只关注于学习过程本身,记录下来也有利于复盘和反馈。
2.设下限,不设上限。设置一个容易完成的任务下限,使自己刚好能够学到有点难度又不是太难的内容,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这样完成目标毫无压力。
重视正向反馈:
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通过反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持续学习的行动力,像沉迷于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
学会主动休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保持专注的学习是极度消耗精力的事情,想要长久的学习下去,就要学会轻松地“学霸模式”:学习的时候极度专注、会玩、会休息、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我们要了解学习真正的底层逻辑,学会“学习力”,接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