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静
【坐标】浙江 义乌
【兴趣爱好】思维导图,人本主义心理学,读书
【标签】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专业三级,个人成长建构师(在途),思维导图讲师,简书20万文字搬运工,中学一级教师,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
【参加过的航线】5天亲子微营,优秀分享
8天情商营,船务+优秀分享
10天家长营,船务
个人成长建构师,航行中
【我的期待】成为合格的个人成长建构师,比较专业的自助助人者,教练型教师与妈妈;提升职场硬本领
【关键词】坚持的力量;体验;思维拉筋
个人成长建构航行其实时间不是真的很长,但感觉时间真的被翻倍,体验丰富的同时,每日输入知识,输出思考或行动,让大脑不断伸展拉筋,自我持续迭代。静下心来想想,这条航线上我收获了什么?思维流动如泉涌,历历在目。
一、坚信坚持的力量
“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个讲究策略与技术的系统。
在个建航行中,我时常反思,我加入的社群学习很多,为什么在这里我可以坚持得毫无压力且心存感激?
这里有每日晨间导读。船长领航,将长线航行目标拆解到每一天,将即使没有一面之缘的陌生知识用鲜活案例的方式传递给我们,降低了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了目标完成的可操作性。这种独具魅力的“暗示”激活了我的行动力,我跃跃欲试。
这里有每日必行的“仪式”——打卡分享。社群学习很容易让部分学习者变身围观者,置身事外,只是看而不参与,或者没有参与感。小班轩轩对我说过一句话,深有共鸣——“你沉迷于打卡无法自拔”,为避免自己最终被淹没在人潮与知识的海洋,我把打卡当做一次次站出来迭代认知的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我想这也符合课程设计的期待。
另外,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除了时间因素,还需要行为的持续反复,在强化过程中不断体验喜悦与阻抗,逐渐适应阻抗带来的压力,直到习惯它的存在。每日打卡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小小目标,即使其中一天没有完成也不会影响整个计划的执行动力,因为心理学知识让我逐步摆脱具象问题,聚焦长远目标。
这里有积极关注的正向反馈。船长特别强调心理知识践行的价值,并无处不渗透。从课程到社群运营,从输入到输出,都处在一种助益性关系的构建之中。每次打卡区暴露自己的消极情绪与不良思维,每次社群分享与提问,都被第一时间接纳,积极关注并给予共情。
清楚记得当我遭遇假期独立带娃,时间与精力被孩子大量占有时的焦虑与不适应,班长轩轩提醒我可以培养亲子超长板,并依然不忘肯定我的表现,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同样的鼓励也来自班里其他小伙伴,这种被关注的感觉确实让我体验到了高光时刻,内心充满感激。
蜕变之旅遭遇反复,时常会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忘记将要驶向何方。我为成为教练型教师与家长而来,却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时候因此倍感焦虑不安,怪他粘人,扰乱我的自由时间,给我学习打卡造成阻碍。班长的鼓励与建议让我重新用所学心理知识自我觉察,当我重新觉察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并使用人本主义技术关照自身与孩子,一切释然。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处在假期而改变,问题是新出现的问题,我需要调整的是我自己与新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归咎于无辜的孩子。现在基本还是一个人带娃,但我的心境已大不同,即使时间依然紧张,焦虑已荡然无存,任务照旧认真完成。感谢社群环境,让我持续走下去并看到坚持的力量。
围绕自我迭代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晨间导读的学习“暗示”到规律打卡输出的惯常行为,到及时接收到积极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习惯回路”,如此合理的学习实践体系,让我选择紧紧跟随,认真践行下去。
遇见体验,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验是最高权威,这句话是罗杰斯《个人形成论》中宣言似的经典名句。船长在课程中反复强调,当我经验尚未打开,并不能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个建航行没多久,船长开始让我们实践10天家长营的运营工作,当时的我完全蒙圈,虽报名外联官,却对此疑虑重重。班长其实已经讲得很详细,问题出在我这里,因为我的内心僵化,我根据旧有的认知框架将微营活动等同课程营销,而外联官算是间接营销的助推者。我对营销不熟,仅凭僵化认知,当下我缺少觉察自动思维的能力,并未发现我功能不良的核心信念,因此在给人赋能也好,跟陌生试水的学习者沟通也好,都缺乏信心与动力。
随着航行至深海,在微信实践活动的推进,体验不断增加,符合我旧认知的一切都没有出现,没有强迫营销,没有催促示范打卡,没有反复说课程多好等,一切都在自然而然推动着,我为别人赋能也真的收到对方诚心的感谢,收到班长的肯定,收到其他小伙伴的认同。这种自主自觉自发的学习氛围不就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有意义学习吗?如同船长所言,我们是专业的自助助人者,应该学会用心理学技术思考问题,对待他人。
10天微营我有了从0到1的自我迭代,更深刻体会了人本主义助益性关系的样貌,有了更流动的认知体验,在实现自我内外整合一体的路上,我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该如何描述这种感觉?犹如了无生机的荒漠里偶遇一小片绿洲,让我相信希望在,生命也在。
体验让我内心逐渐柔软,在我与老公婚后的关系中,我内心始终失衡,我将角色转换滞后带来的副作用归咎于我有一个“猪队友”,夫妻关系变得僵化,甚至让我怀疑我们十几年相遇相知的价值。我曾阅读心理学书籍来寻找解决方案,迎面而来大量看起来很管用的解决途径,直至那句话再次回响耳际——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书上的知识没有哪个真正属于我。
在个建航行中,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向书本求助,却带着旧有认知聚焦我想要的东西,它们几乎全部指向我老公的不足,他的情绪化,他的认知偏差,他的冷漠型依恋模式,他的……甚至在航行初期我的这种描述性表述依然有迹可循。我陷入了外部归因,陷入对一个个过去的具体问题的分析,而解开一切答案的钥匙其实在我自己手里,那就是我自己的思维模式、认知图式。当我自以为学习并掌握了某些读心术技术,却急于用来分析他人而不是自己,将重心放在认识他人认知模式而不是自己的,那么,内部自我的蜕变就因少了一个个深度体验而极为缓慢地在阻抗中成长着,我真心领会了所谓“自我重塑”“个人成长建构”首先构建的应该是自己,其次才是他人。
遇见心理学,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
思维拉筋,不是说着玩的
学习心理学之初,我的认知停留于习得心理咨询技术习层面,我满心期待船长传授一个个好用的咨询技术。
然而认知局限再次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船长并未如想象般出牌,而是带领我们每天反思自我。作为一个成年人,这种成长如果不流于“说说而已”,就得真正去体验“长骨头”的痛感,所以船长所强调的“思维拉筋”不是说着玩的。
常常听说“你的思维变了,这个世界就变了”,也只是似是而非,大致能说出点道理,其实并不深知。
个建航行就是在带领我们去深入体会思维改变的痛感与快感。通过刷书-思考-输出——闭环、螺旋式上升模式——向内审视,审视自己的情绪、行为,审视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识别并评估更为稳定不变的功能不良的核心信念,修正它以发展出新的更现实的核心信念;聚焦目标,聚焦构建一个更长远的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现实人。船长提出了个人成长建构师的“新三观”,就是在引导我们通过思考与行动构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我越发理解了船长经常强调的——底层认知的改变。
当我真正懂得认知发生改变需要玩真的,我不再将每日所学用于对除我以外的他人进行深度剖析,我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再试图将自我认知框架强加于人,不再遇事便向外归因,逃避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很快,在亲密关系里,我有了自觉的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与理解共情;我自发觉察自动思维,并快速评估信念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做出更合理,真正符合内心渴望的行动。老公觉察到我的改变,虽不言语,但已经用行动给予积极正面回馈。我的变化他看得到,也被感染到。我相信,以身作则,自然赢得肯定与掌声,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行动上的迭代,就是如此越深越无声。
说实话,思维拉筋真心痛,当触及痛点,我会有强烈的想缩回到“壳”里的想法,那里安全可靠,那里我是主宰,但我知道当我走出那个壳,外面依然如故,不会为我变得更加宽阔与柔软。所以,我得放弃舒适区,挑战一个个焦虑不安,迎来新生。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样回炉重造的感觉在很多个被打通的节点上的感受酸爽而享受,我想,这应该就是成长的真实面貌。
有幸结实心理学,有幸结实船长与各位优秀的小伙伴。感谢与感恩同在,成长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