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苗寨离紫云县城约30公里,在格凸河小穿洞上方挨近山顶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天然岩溶洞,至今仍居住着当年为逃避战乱而迁到山里、久居洞中的人;他们传承了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深居简出,自给自足地过着俭朴的日子,享受着都市人朝思暮想的安静,这是亚洲现存仅有的、人类的穴居部落。我们从工地右边的小路跋山涉水前往,体会到“大山深处”是什么知味。上山小路很窄,凹凸不平,行走有点困难,好在空气新鲜,很快就爬到了半途的坡顶,遇到在此歇息的几个路人。我们便问他们中洞还有好远,坐在草地上歇息的人随手一指说:下了这座山再往上爬,对面半山腰那个洞就是中洞。我们又问:现在里边还住有人吗?他们齐声答到:有啊,我们就住在那里。我们猎奇的看了看他们,发觉没什么特别,就同他们交谈起来,得知他们都是早上步行十几公里到邻近集镇上去买油盐等日子用品后回来中洞的寨民。
中洞苗寨有名了, 洞中苗民住的房子都十分粗陋,大多是竹席围起来的。单个的是用木头盖起来的,家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有个小电视、洗衣机就算不错了。总的感觉是很破旧。住在洞中左边中心方位的一户苗民,现在只要她一个人住在洞中,周末或节假日时孙子辈的能回来看看她,就是她最期盼的。洞中左边住户最里边的一户人家条件还能够,有必定的招待才干。夫妇俩以招待游客说,中洞邻近是一处很有名的攀岩名胜。
我们刚入洞时,正好碰上一位20岁左右的妇女在家门口晾衣服,我便与她聊了几句。她介绍道,她老公终年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两趟,她在家里带着两个孩子,无人协助。因要照料孩子,常年出不了大山。她在外打工时认识了自己的老公,之后,便从广西嫁到了这儿。现在家中日子还过得去。
洞内人们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每周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米面粮油等日子用品,其他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聚在一起拉家常。洞内的日子平实而质朴、洞中的苗家人知足于此。这样的穴居部落日子,让人为之感叹在洞中,我们还看到了现已抛弃了的洞寨小校园舍和校园的篮球场。据乡民讲,因洞中住户少,孩子也不多,班级设置大多是合班的。住在洞中,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吃水不方便当;二是进出货品难。曩昔吃水都是靠接雨水吃,后来政府协助建了蓄水池,从山下往山上抽水。这个问题算是处理了。但运送却是个一向未处理好的大问题。山里山外进出货品,全赖人工挑、背,上山2公里,下山2公里,加上负重,进出一趟是很不简单的。
前些年,政府为了改进苗民的日子条件,出资在山下建了些住所。有些原住户已搬了,有些还留在洞中,听说是由于吃水问题没处理好而不肯搬,还有的以为在洞中住习惯了,安土重迁,不肯意往外迁。当然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为了开展旅行事业,已出资1500万元,建造从山下到山上的参观缆车。这个全长750米,最高落差180米的中洞苗寨参观索道缆车,本年现已正式运转,中洞苗寨的乡民可免费乘坐。 景点的开发,给乡民带来的旅行收入远远大于靠天吃饭的农耕收入。如果不是交通的不方便,这儿也会像其他景点一样游人如织,可是,也正是由于交通的不方便当,使得这儿的田园还坚持那份安静,朴素的乡民还流露着人道坦率的一面。
黄昏,山中被落日染成了赤色。站在中洞对面的高坡上举目而望,那条缠绕在山间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好像一条环绕于云海之间的登天梯,纤细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