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写作主题是用赵周老师在分答小讲的课程《移动阅读实操训练课》所提供的方法,分析和整理这门课。[微笑脸]
首先,先重述这个课程的核心信息。
碎片化阅读实操课
目的在于升级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的能力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大部分人并不能从移动阅读中获益,并不是因为阅读的碎片化。而是因为他们缺少加工整理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信息去聚沙成塔,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对于成人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成人学习的误区:看书不如看手机
我们要区分学院式学习和自我导向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因不同的目的,对应不同的学习手段、方法。
所谓学院式学习,就是像过去在学校那样,以考试为目的,追求理解、整理和记忆考试所规定的书中内容。这时当然是看手机不如看书。
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大脑当成硬盘,大量时间用来记忆、归纳和练习。
而毕业后的学习,成人的学习,是以自我为导向的学习。不在是为了解题和通过考试,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以前的经验,和升级自己的能力。此时,看手机不一定不如看手机。书本中的知识是知识,屏幕中的难道就不是吗?
在这个阶段,大脑最大的作用不是当硬盘,是当CPU,当操作系统。
核心理念:添加上下文
根据前文,对于成人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那如何分析和整理?把你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具体来说,分析和整理信息就是添加上下文,把碎片化信息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上下文。
关于具体的为碎片化信息添加上下文的方法,赵周老师提供了一个思维框架,分为三步,每一步又分为各个小步骤。具体方式是对所读的信息提各种问题。
第一步:重述上下文
1、在手机看到一篇文章,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的东西对我真的重要吗?对自己问第一个问题,迫使我们去区分休闲和学习,也省掉大量的时间。
2、如果重要的话,用自己的话重述文章的核心信息。
第二步:追问前因后果
所谓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是对信息添加前因后果。
前:
为什么这个信息对我很重要?作者怎么引出这个信息?(作者对这个信息重要性的阐述)
因:
关于这些信息,作者提出了那些原因、假设?
后:
按照作者的观点去做,对我有什么好处?
果:
不按作者的观点去做,有什么坏处?不去改变,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第三步:明确适用边界
所谓的整理信息的能力,就是对信息明确其适用边界。此时要问四类问题。
第一类: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
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第二类:用。要怎样用?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用?
要达到什么样的指标?
在什么情况下不管用?
第三类:旁。有没有类似的信息?
同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四类:界。无论是相反或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交界和区别是什么?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聚沙成塔的移动阅读法
关于这个方法,用清单列举如下:
1、在掌握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后,结合移动阅读的特点后,可以让我们把碎片化信息聚沙成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看文先问一句话:这事对我重要吗?用以区分真学习和伪学习,休闲与学习。
3、对任何信息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其中最难的是这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对相关的主题有广泛的涉猎,移动阅读的特性恰恰可以帮我们补足短板。
4、信息越碎,越要对比来看。
5、快速输出。
关于快速输出,有三个方法:同主题写作、教会别人或讲给别人听、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结论转发朋友圈。
总结:
这门课的核心可以总结成几句话:
1、对于成人学习来说,移动阅读的碎片化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如何分析和整理信息?给碎片化信息添加上下文,变成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3、如何添加上下文?追问信息的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4、掌握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后,结合移动阅读,聚沙成塔,自然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实践:
用赵周老师的《碎片化阅读实操课》所教的方法来分析和整理这个课程。
第一步:重述核心信息
这件事对我重不重要?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时间碎片化的趋势已不可扭转,我们大部分碎片化时间是和手机在一起的。因此,必须掌握在碎片化时间,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相关方法论,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重述文章的核心信息。上面已重述。
第二步:追问前因后果
前: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做了一个小测试,引出了主题:对于成人学习来说,问题不是信息的碎片化 ,重要的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因:作者提出了什么原因、假设?
作者提出的原因是,对于成人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在前文用一个小测试来证明了这个原因。
后:如果按照赵周老师的方法来做,有以下的好处呢?
1、掌握了一种移动阅读的方法论,我们将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更有效学习。
2、将手机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体系中。而不是只能用手机刷朋友圈,看各类新闻等。
果:不去做,有什么后果?
1、平常用手机软件看文章,看完就忘,对自己毫无价值。
2、任由自己大量的碎片化时间逝去。
第三步:明确适用边界
第一类:有没有什么相反的观点?
有,用微信搜索碎片化阅读,其实有很多文章批评移动阅读,提倡回归纸质书阅读;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移动阅读更多提供的是新鲜、刺激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失去深入学习、思考的能力。
第二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要怎么用?需要什么条件?
在移动阅读时,看到一篇有价值文章时,就可以按照这方法,把该文章添加上下文,整理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这个方法对整理和分析书本来说,显然不适用,因为书本的信息过多,在碎片化时间不可能整理完。
以后在零碎时间中,阅读到一篇好文章,用上面讲的三个步骤分析文章,分析完文章,保存到印象笔记,顺便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
按照这个方法,以后在手机上看文章,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脑力去看文章,而不是仅仅当休闲,看完就过。
第三类:有没有类似的观点?
看完赵周老师关于移动阅读方法,我想起罗胖的方法。罗胖说过,他在手机或电脑上看完一篇文章,都会给文章添加注解,哪怕只添加一句话。
又想起知乎上有人问: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李叫兽给出三招。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那些事?还有呢?
3、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第四类: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对于相反的信息,它们批评移动阅读,批评信息的碎片化,人们失去深入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聚焦于人们用手机进行伪学习的坏处。
对于类似的信息,提到的是对阅读的方法论的改进。
李叫兽的方法也是对信息添加相关信息,和赵周老师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的方法更加简便,后者更加系统,但花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