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说接下去一周的大晴天,恐怕悉尼的冬天又要迟到了。但毕竟已接近六月,没有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冷冷的。晨起,突然特别想煮一杯香浓的奶茶驱寒。
网上的方法是直接化开砂糖后就加奶和茶叶。然而我几次摸索出的经验却是,先在锅里倒少量开水,慢慢搅拌至砂糖全部融化。此时可以放茶叶了。
从前总是急切的想做出来马上喝到,却发现奶里面煮茶叶,沸腾到奶都发泡溢出锅子了,茶叶也还是梗一般不肯舒张开叶片。
失败后终于明白,“煮”这个字眼,本身就透着慢,考验耐心呢。
红茶是从台湾专程带回来的。当时去台湾只立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每天至少一杯奶茶。我也的确做到了从台东到台北,从高雄到淡水,每天一杯奶茶。
离开时朋友给我带上这产自台湾的“高冷茶”——蜜香红乌龙,告诉我想煮出好喝的奶茶,一定用好喝的红茶。
抓一把红乌龙撒进接近沸腾的糖水里,调低火的温度,尽量保持水温80-90度,当然我也只是猜测,并不会精细到用上温度计,唯一能做的就是观察锅底有细密的水泡却不能变大升上来。
果然耐心之下有惊喜,没有沸腾的大水泡打扰,一粒粒茶叶就那么静静的,在它自觉适宜的温度的水里,像一个睡饱了刚刚醒来的女子,慵懒地舒展开身体……
茶水的颜色也越来越深,深到我认为此刻倒牛奶下去也不会盖过,而可以正好混搭出属于奶茶的颜色。
奶可以按照口味一点点兑。曾经网上说的全部用奶对于我来说实在太浓——也许是澳洲的鲜奶太浓烈吧!尝试从兑一点水,到现在基本确定一比一的比例,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口感的配比。
继续用小勺搅拌,一切都要缓缓的,不能离开或分神半步。奶若是煮溢了才真的前功尽弃呢!只可让茶香、奶香,混合过的奶茶香缓缓溢出来……
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奶茶的,但每想到奶茶,却不是第一反应的想起台湾,反而是闻到奶茶味会想起西藏,想起甜茶,想起珠穆朗玛。
那时到拉萨,住处就在大名鼎鼎的“光明甜茶馆”对面。缓过神来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挤”进甜茶馆去。因为这里不仅因名气而吸引了几乎所有慕名前来的游客,重要的是它本就是拉萨本地民众聚集的场所。
茶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随意闲坐的人群,大张低矮的陈旧木制桌椅一下把人拉回七八十年代农村公社食堂的样子。
藏民们淳朴的笑容可以打消所有疑虑,只要有空位便走过去,坐下来,坐在他们身旁,不待倒茶的人过来,便可与当地人先聊上几句。
拉萨居民也都是见过世面的,这儿的外国游客比例之高也超出我想象。看着身着藏袍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操着流利的英文,常常有些晃神不知身在何处。
扯远了~来喝甜茶,最好备上些零钱。新客人进店、坐下,有人过来在面前放下一个大约250毫升容量的小玻璃杯,一毛钱一杯茶。一手交钱一手倒茶。喝完了再招呼,再过来添茶、收钱。非常有趣的交易方式。
当时以为我喝到的是最好喝最正宗的甜茶了。直到后来我们到达珠峰脚下。
茶和酒一样,喝的除了品质,也要喝环境喝心情,没想到奶茶也是这样。
傍晚五点抵达珠峰大本营帐篷旅社时,太阳虽还未下山,气温已开始下降。帐篷里暖暖的,三十元要了一壶甜茶,这个壶,可是我们小时候用的热水瓶那么大哦!
坐下来和几个同伴一人倒一杯,一口下去,几个人竟同时交口称赞。当时我心里已打定主意,喝完这壶再要一壶!不过后来同伴们出去爬山,去更接近珠峰,我一个人躲在帐篷里喝完了全部。
回想起来,也许是当天一路艰辛之后的放松?也许是第一次亲近珠穆朗玛峰的兴奋?当然更是师傅做甜茶的手艺的确十分了得,那一壶茶,我深深地深深地铭记到了今天。
对比坐在“玛吉阿米”漂亮的店铺里,凭窗享受八廓街上吹过的小风,笃悠悠的品过的甜茶,仿佛珠峰脚下的那壶茶,就是多了我喜欢的英雄气!
转眼又到了六月,又到了入藏的好时节。如果你也将前往西藏,前往拉萨,前往珠峰,别忘了定要喝一杯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