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老奶奶倒地后被人扶起来,后来又被讹诈要求赔偿的事件后,人们下意识的反应有哪些?
- [ ] 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 [ ] 这年头老人都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 [ ] 我们下次不能再帮忙了,倒地不起的可能是碰瓷党……
诸如此类的反应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也符合人们自我保护的原始意识,如果我们用理性的左脑去分析下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看看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坏人在人群整体中的分布比例等,也许会得出另外一个不同的结论。
然而,一方面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原始冲动,尤其是涉及到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的冲突性极端事件,容易激发人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人们为善的冲动被泼上一桶凉水,从而退缩到帮忙前要先录像,或者一概置之不理的冷血行为模式。
其次,人们除了服从于下意识的应激反应模式,也会受到从众效应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不去见义勇为,可能他良心上过不去,如果周围一群人都在指指点点,束手旁观,说不值得不应该去救老人,那么个体会非常容易被影响,不再有良心上的不安,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类思维模式司空见惯,也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无论是乌合之众的下意识宣传,还是集体无意识的意见一致,人们更容易受到例外事件或特殊事物的影响,做出过激的从众反应。
这也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在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非常不易的原因之一。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提到了类似的思维陷阱,也提到了人们缺乏系统性思维的诸多原因,表现和影响。
从社会分工角度讲,人们从出生就被赋予了各种标签和角色定位或倾向性,比如女孩子不适合理工科和数学的偏见,使得女生在理工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信和兴趣,到了工作以后,现代社会更加细致的分工,使得职业角色对人的性格、能力和自我认知产生了更大的塑造作用,人们变得更加专业的同时,也会失去成为更完整的自我、更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认知,失去了跨界思维意识,弱化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内外在世界的能力。
其后果一方面使得人们在转行或从事不熟悉的事物时,缺乏宏观意识和信心,另一方面,在从事自身本职工作时,也更倾向于本位主义,部门主义。无论是一个采购在管控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质量上的思维高度,还是一个国家的人们在面对其他国家的事情的反应,往往会局限于自身的角色定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很难做到站在别人的靴子里思考,将心比心。因为从小的教育到工作以后的训练,大部分是将个体的能力发展提高,或者灌输的集体思想由于缺乏从个体角度出发而不能真正影响到个体,人们的视线被局限于眼前的自身的利益,少有时间去看看未来的、周边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人们求生和自我保护的常规逻辑,但是这种逻辑的缺陷,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伦理和社会信任危机,在遇到老人倒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新闻中那个可怜的被讹诈的年轻人,而忘掉了还存在其他几亿个善良的老人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