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这个世上,有扛得住的人,也有扛不下去的人。


“反正我每天就是这样子被责任和债务叫醒,我感觉我活着从不是为了自己。”——35岁外卖员。

这个外卖员住在我家楼下,偶有接触,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们聊了两句。

他是一个人来到广州打工的,在他28岁的时候,家里催婚催得紧,父母安排了一个女人与之相亲,并结婚了,现在有一个3岁的儿子,爸妈没有收入,全靠他一个人养家,可想而知他的经济压力有多么大。

他跟我说,因为这个疫情,他被困在老家将近两个月,妻子每天跟他讨论钱的问题,家人不断的催促,有那么一瞬间,他简直想去自杀。

他笑着说:“我以前从不抱怨我爸妈为什么没钱,但是在那一刻,我居然有这个想法了,其实大多是怪自己不够有能力,活着除了赚钱,好像也没什么价值。”

我突然觉得很心酸,因为我知道,像他这样的人,在整个社会,实在是太多了。

他们抵不过父母的催婚,结婚了;他们抵不过家人的压力,不断地压榨自己去换取金钱,去满足家人的所谓的“满足感”,他们知道自己只是在重复过着父母那一代的生活而已,下一代大概率还是跟他们自己一样,毫无变化。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说,这只怪他们自己不努力,只怪他们不坚定,结了婚,生了孩子,生了又养不起……

对于在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言论,我只觉得可笑。

如果这是个例,那就罢了,但这确实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这样,我才觉得可怕。因为他们除了撑下去,直到遇见生活中的一点曙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每个成年人都在一边崩溃,一边努力,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大部分行业都遭受到了巨大冲击,无数的品牌纷纷倒下,连社会都这样,何况小到每个人的家庭?这次疫情催生了多少人的负面情绪,然而这种负面情绪,却无法纾解,只能在压力与责任之下继续负重前行。

能纾解的人,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纾解的人,在各方的情绪加压下,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

我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不是说疫情之下国家的补贴不够,也不是说个人的承受能力不足,而是大部分国人心里,心理上的任何问题,永远都只是用“心情不好”这四个字去解决。

人,身体但凡有点不舒服,要么就去医院看病,要么就去药店买药,身体总会慢慢好起来。

但是,人的精神出现问题呢?无非是在各种娱乐中,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自己忘记不开心的事,然后强迫自己重新开始。如果实在撑不住,那就只剩下一个极端的办法了。


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看得我心里难受极了。

5月12日上午10时,宜昌市中医医院医师马华丰携子在其居住小区跳楼,父子两人当场死亡。通报显示,马华丰今年35岁,2013年参加工作,为宜昌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在疫情防控期间曾支援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其子今年只有6岁。对于自杀原因,通报称系家庭矛盾所致,目前辖区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处理中。宜昌市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目前正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做善后处理。


这位医生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还被当地媒体称赞,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吃不喝连续工作6个小时,为病人及时治疗。其同事也表示,马医生的口碑很好,专业技术过硬,疫情严重的时候也是自己主动要求去一线的。

根据相关知情人士的爆料,马医生在抗疫结束后,出现了抑郁症和精神不稳定的症状。

一般的家庭矛盾,怎么可能会导致如此极端的结果?这位医生宁可带着6岁的儿子去死,也没有地方去诉说心中的苦楚。

我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痛。

不只是这位医生,中国还有多少人强行压抑着精神疾病,强颜欢笑,最终在人们的唏嘘中死去?

这里有一组资料与数据——

“在中国,约92%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目前,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估算为1.58亿。”这是《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的数据。


“经济学人智库”在2016年3—5月对亚太15个国家及地区在精神疾病治疗和社区整合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环境、机遇、治疗可及性和体系管理四个维度评估,并采访了19名各国和国际精神卫生领域专家,最终发布了这份报告。


马弘教授表示,她看到中国有92%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这个数据也吓了一跳,她想他们一定搞错了,中国不可能只有8%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过治疗,但“经济学人智库”已经穷尽了他们所能找到资料,而马弘教授又拿不出证据证明报告中的数据有误。

以上资料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残酷的现实:中国92%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以前我以为,普通人对于精神疾病的抵触,是来源于人们的无知、歧视,大部分也是治疗的高昂费用。当我看到许多博士、研究生等高知分子,也因为精神疾病自杀的新闻,我才知道,这件事,真的不是阶级所决定的。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个单人宿舍里,32岁的博士生张东文服下了1克足以致命的秋水仙素。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博士生孟懿从7楼纵身跳下身亡。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吴某,从13层楼上跳下身亡。

武汉大学34岁博士生在家用电线自杀。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90后博士生杨宝德自杀。

2017年12月10日,中兴公司高管欧阳新自杀。42岁的他,北航本科,南开硕士,深圳买房立业,家中儿女双全……”

连他们都无法及时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何况是在生活中奔波的普通人。


我真的不希望普通的精神疾病在中国就变成了“绝症”。

有多少产后妈妈抑郁自杀,又有多少人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伤害他们最深的,往往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但凡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给予更多的关注,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理解与宽容,也不会有这么人觉得这个世界毫无希望,多一点爱,冥冥中是在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我国的精神卫生状况远远落后


得不到治疗的患者

在中国,有 92 % 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而邻国印度,这一数字约为 90 %。据统计,我们与发达国家精神疾病的治疗差距通常高于 50 %。

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以患者为中心、基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然而我国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大部分患者隔离在专科医院,远离正常社会。而且很多病人长期滞留专科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极度浪费。

这之中很多病人被家属“遗弃”在专科医院,明明已经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的病人因为无人监护无法离开并不适合他的精神专科医院。久而久之,他无法再次融入社会,此时再多的治疗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情况在我国精神医院颇为常见,很多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老病友从踏入病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关键一环——家庭支持。他们将会在这个以治疗急性期疾病和重症疾病为目的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不禁发出感慨,他们的家人送他们来医院,真的是为了治病吗?

对于很多家属来说,并不是不接病人回家,而是家里无法完成后续治疗。“把他接回家,他再发病怎么办?”,这恐怕是精神科医生听过拒绝出院最多的一句话。精神类疾病患者发病具有不确定性,家属的担心也无可厚非。

这就体现出了我国目前仍缺少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的巨大问题。当重症精神类疾病病人从专科医院治疗好转以后,他的下一站在哪里?家庭的治疗能力有限,他又无法马上融入社会,最后病人常常陷入反复发病的困境中。

建立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并非易事,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以新西兰为例,精神疾病治疗的年均投入从 1993/94 财年的 2.7 亿美元增长到了 2010/11 财年的 12 亿美元,占健康预算的 10 %。而其中绝大多数 (76%) 的预算都选择投入了以社区为中心的治疗服务。

同时新西兰还采取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将更多的利益关系人整合到社区服务供应中。政府大力支持第三方机构对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支持,共有数百家此类组织收到了 24 %的国家精神卫生开销,由政府提供相关资金和培训人员。

在这一模式下,患者已经变为消费者,患者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治疗,同时又能得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日常支援。与政府机构相比,这些非政府机组织通常能更好地接触社区资源,为用户所需的服务提供社会支持。

对比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投入,想达到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服务的全面开展,还需要很大的距离: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6 年度部门决算》所述,公立医院财政拨款支出 287,079.13 万元,精神病医院只有 6004.29 万元。


挣扎的医护人员

除了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失的巨大问题。截至 2015 年底,全国有精神科执业 (助理) 医师共 2.77 万人。这一数字相当于每 10 万人有 1.5 名精神科医生。

按照需求测算,可能要有 4 万以上精神科医生才能基本满足最初级需求。如果要达到更高质量的精神卫生服务,4 万精神科医生也远不够。

近几年,精神科医生的转行率不断上升,工资待遇过低是一项主要因素。很多医生怀着梦想选择精神科却不得不被现实打的头破血流。

卫生部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精神病专科医院整体经济收入仅为综合性医院的 1/15 至 1/10 。精神卫生专业工作人员的待遇比一般医院待遇差 1/3 以上。

精神卫生专业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极高的人身危险,还要承担重大的医疗压力,同时收入也过低,如果未来依旧如此,将会有更多的医生选择离开。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现实情况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去歧视呢?


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他们身边,他们除了家人朋友,他们没有一个治疗的场所。


最开始,他们或许只是心情不好,他们可以强行打起精神,去面对每一天,但是再往后,他们心中的压抑愈来愈多,就像一根针上面顶着千斤重的石头,轻轻的一句嘲讽,这个你们看不见的石头,就会把他们压得尸骨无存。


在“为什么中国这么歧视心理疾病患者”的问题中,有一个回答真实到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我不想去触犯更多的规则,但是,我真的不希望这种思想弊端,深深植入每一个人的脑中,然后这些人再去以这种理由去伤害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难以影响国内精神卫生医疗普及率的进程,但是我们却可以提高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友善对待身边的情绪不好的人,严重者,带他们及时就医。

请不要再因为无知,去伤害可能就站在悬崖边上的人,因为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在生活的点滴中,若你快乐,请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若你不快乐,你以前给予别人的温暖,也会回到你的身边。

当他们扛不住的时候,请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