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年间,“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诗人王之涣,年近四十,遭人诽谤,在衡水主簿的职位上辞官,回到老家山西绛州,赋闲十五年。期间,他寄情山水,与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高适等互相唱和、潜心诗文、名动一时。
古往今来的山西,辖域基本未变,东有太行山脉,西有吕梁中条,外有黄河环绕,被称为“表里山河”。诗中提到的鹳雀楼,位于山西南部的永济市,楼高九重、临近中条、远眺黄河,设计精巧、视野开阔、风景如画,居于中国四大名楼之列。
诗人登楼,眼见落日遥挂山头,缕缕余光将尽,烈焰逐渐泛白,最耀目的太阳也不免黯然落幕,也许他会在心中感叹,一日时光好似白驹过隙,在日头的起起落落里,人生无非也是沉沉浮浮,转瞬即逝而已;再看南边的黄河,滔滔不绝、日夜奔驰,朝着大海、一路向东,他也许会想到孔夫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吧,真是桑田沧海,世事无常,唯有时光流逝,不可复得。
我们生活的这个雄浑壮阔的天地世间,包罗万象,孕育神奇,变化万千,你如若喜欢蓬勃的朝阳,也一定要试着欣赏凄美的夕阳,让自己的心也广博包容起来。你看,诗人面前日薄西山、大河东去,画面虽有悲凉之色,却依旧无法影响他登高望远的兴致,丝毫不能动摇他心中的高远志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人生的真理。
也许,一个人的生命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轰轰烈烈也好,浑浑噩噩也罢,皆是向死而生、终将远去,但来到这个世界,难道不应该用有限度的生命,做一番有意义的事业吗?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生句中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不就像一个个扶楼而上的阶梯么,每进一步都难之又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普通人眼里或许是白费力气、得不偿失,但不得不说,正是有了像王之涣等等,不辍登楼的人,我们这个民族才真正有了血脉基因,也正是这样的人,真正构筑了民族脊梁的丰碑,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毕生艰辛,探索开辟国家民族的未来图景,以热血之歌,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时代绝响!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王之涣传世之诗,只区区六首,但篇篇经典,十五年赋闲之后,他再次被起用做官,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了。还好,他的诗留在人间,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