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跟朋友聚餐,她告诉我她的老板上个月A轮融资拿了2000万,现在正在业务转型,准备半年后B轮融资拿一个亿。
嗯,她的老板就比我大一年。
昨天夜里微博上收到一条私信,一个姑娘告诉我,说家里催她结婚都快要把她逼疯了,她没有办法反驳父母,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于是问,那你有没有试着跟家里好好沟通这件事情,我觉得现在年过30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万不能将就自己啊......
然后这个女生给我回复,令姐我去年刚毕业,工作还不到一年。
这一刻我生气至极,很想冲动把她给拉黑了,我心里想着你一个鲜嫩着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个还没结婚的老女人倾诉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虑跟谁说去?
早上起来收到一段留言,一个男生写了很长一段文字告诉我,他跟自己的女朋友都在大城市工作,两个人都是老乡,因为年纪到了家里开始催促着结婚,但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在大城市买不起房,所以决定要跟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了。
我本来想安慰一下这个男生,说女生都没有跟你提出分手,你先不要自己擅自多虑了,结果男生回复说,女生的家长只给他三年的时间,要还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就不能跟他们的女儿在一起了。
我于是问,那你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男生回复说,我想了一下,三年的时间我肯定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所以我就直接提出了分手,电话也都不接了。
我继续问,那你的结论就是,你觉得你这三年一定买不起房,女生的父母也一定不会同意你们在一起,可是在这场最重要的关系里,你有问过你女朋友的意见吗?
男生回答说,算了问了也是伤心,还不如不问。
我于是回复,那既然这样,你自己就把自己给堵死了,我也就没有给你意见的必要了。
但是我最后又补充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啊?
男生回答,我刚毕业一年。
……
此时此刻,可以想象的出来我的内心是千万头叫羊驼的物种奔腾而过,就差没有喷出一口老血了。
不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一众人向我请教问题的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实习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觉得好恐慌,或者是我快要25岁了,从来没有过男朋友又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种病?该不该担忧?又或者是我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我是不是要孤独一生了呢?更有人问我,我越来越讨厌自己了,你能告诉我怎么办吗?
看着这些杂乱无章的提问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我试着坐下来平静一下我的情绪,然后问问我自己,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我如今也在这条焦虑的路上,只是我从来不会刻意渲染这种恐惧感。
我想说说我一年前的焦虑。
因为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我每天看到的业内新闻都是无数个马佳佳跟余佳文又出来做演讲了,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们的资本就是年轻”或者“牛逼的90后你们永远黑不完”一类,于是你看到他们一个个成为CEO,呼次呼次的要走向人生巅峰了。
我上一份工作曾经有段时间里,我的领导是一个去年刚毕业的女孩,虽然是在创业团队中没有那么正规的所谓级别的区别,但是她在我的团队中的确是起着一个统筹工作跟把握大概方向的工作,所以每次工作分配下来的时候,我身边总有其他同事问我,你不觉得这样很诡异吗?我每次总是笑着回答,分工不同罢了。
如今想来,张爱玲说的那一句“出名要趁早”真的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当年一样年幼无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诡异的怪圈,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着我身边的朋友都出国去了,都看世界游玩去了,都结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学们都一个个叫得上级别的人物了,而我自己还窝在这个租来的小屋里……想完以上种种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这辈子过得真的好失败。
嗯,这个思维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时候,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有天我读到了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写了几个人的故事,名满天下的画家及雕塑大师罗丹是一个整天孤独埋头于画室的老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近80岁了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吴晓波老师的结论是: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也是这一次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而不是纯粹的一味拿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他人的成就来刺激我自己。
我曾经在高一那一年写了很长一篇小说,本来是打算投稿给当时很红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心里期待着哪怕能拿个优秀奖要是对高考加分有帮助就好了,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韩寒参加新概念的那一篇《杯中窥人》的文章之后,我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写好的手稿撕掉了,因为我觉得跟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七堇年这一类天才相比,这一辈子即使用尽全力,我觉得我此生的文学梦是绝对不会实现了。
然后记忆穿梭回现在这一刻,这一年我27岁了,我的第一本书正在筹备中,我每天跟我对接的出版社团队讨论一些细节问题跟事宜,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围的人都说你好厉害的时候我很是慌张,这种慌张不是因为我害怕别人的赞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给别人一种错觉,我很轻而易举就这么出书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电脑面前,我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思考的种种都会尽量记录下来,还有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度因为想问题太多换上了抑郁症,这些种种,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于是身边的朋友觉得我的这个机会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简单至此。
我为什么总是害怕还不及?或者说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浮躁、慌张、惊恐,觉得人生青春好像要没了,好像很多人生愿望我真的就错过了,好像我这一辈子就要过完了?而且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种恐慌更会随着皮肤的松弛,眼尾纹的增加,以及大姨妈的量越来越少而成倍的增加。
我想了一会,给自己梳理了几个理由,一是我的积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炼还够,三是我还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懒了各种拖延症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对,就是很多时候一味的努力付出却从来没想过一个方向的问题。
那么这些答案出来以后,我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针对每一项都列出个一二三四的解决方式去一点点完善自己。
但是上升到一个意识层面上的大问题,那就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昨天我的前助理问我为什么还这么大压力?她说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讲,目前的你可以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还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会觉得焦虑呢?
我细细想了一会,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今天的这个状态,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这半点小成果是我这些年自己思考总结外加揉碎重建的结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为我30岁的节点作出积累了。
嗯,这就是我想说的答案,因为焦虑,所以不满足于当下,但是我已经开始明白焦虑跟孤独一样,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毕竟快乐只会占据我们人生的那么一些瞬间而已,所以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反而愿意带着焦虑上路了。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宁可把很多精力花在焦虑本身这件事情上,也不愿意自我分析半点;很多人之所以老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是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或者不愿意接受太低的起点。
比如一个高考的孩子如今只是刚上二本的分数,然后不愿意在这个水平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学,反而一味的告诉自己我考得好差,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
比如你是个刚入职场的新人,但是你却把身边那个比你多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同事的人生作规划参考,于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反正我积累几年下来也只能做到他那样的水平,太难了,太久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这些种种,就好比一个姑娘因为男朋友递过来的开水慢了一些抱怨了一句,然后男友随意反驳了一句,姑娘于是马上就大闹“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个逻辑的切换也真是够惊人的,可惜的是我们可以因为感情这个摸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偶尔可以任性一下,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跟场合,都由不得你任性对待。
以前我很迷茫的时候,总是喜欢思考一些终极问题,于是有过来人劝我,你不要想太多,尽管去做就好了;后来又有人告诉我,你不要一股脑的上班上班干活干活,你得想想你这辈子的人生技能与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于是我就像一个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议里转啊转,转到慌张压抑,可怕至极,差点被绕晕过去了。
英国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56UP》,150分钟总共拍了49年,摄影师跟拍了英国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每7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们56岁。
在这个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尽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强者更强,就像马太福音里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就是说,软弱的人你要是继续原地不动,那连本来属于你的那部分也要拿走。
但是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思考逻辑是,我开始拿出“一辈子”这个词语,把自己的人生长河拿出来掂量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我的每一个节点大概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去预见或者幻想有无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到的最低极限,就是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比如说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薪水要比身边很多同学低,那些进入大企业的同学的年薪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于是那个时候我给自己的最差预想就是,我能在深圳这个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我能养饱我自己,并且在职场上是有积累进步的,而不是重复性的单调机械而过的。
我给自己的期限是三年,于是三年后,我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
然后第二份工作的的时候,我给自己的预设最差底线是,先学会基本的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感觉积累,比如说一些如今的投资热点,风口行业,我要能跟人聊得来一些专业术语,然后把以前三年积累的策划跟文案的专长适用于如今的工作状态。
然后一年过去了,上个星期我收到了公司曾经合作过的一个客户邀请,他准备开始新的创业项目组建团队,所以邀请我加入,给我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
我以前说过一个小事情,我的第一家公司隔壁部门有个年纪蛮大的姐姐,她是公司的资深级老员工了,毕业于国内很著名的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但是她在公司的岗位是普通的行政人员,我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我也不好意思问她,后来我就一直安慰自己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
然后上个月的时候我跟前同事聚餐,听说这个姐姐已经辞职了,我们一行人都很震惊,因为感觉她就是要打算在这家公司待一辈子的样子,后来有同事说她原本是这样打算的,但是到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同事年纪比她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渐渐不适应这种年龄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有一天公司空降了一个年龄很小的同事成为她的领导,她在情绪上接受不了,于是就离开公司了。
后来这个姐姐开始找工作,但是发现已经找不到各方面条件跟她差不多匹配的公司了,因为传统公司开始转型需要新鲜血液,她积累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一个刚毕业的小孩就能做的比她好,然后她也不愿意接受跟毕业生一样的薪水,于是后来我们听说到的版本是,这个姐姐就失业在家了。
所以因为这件事情,我一直告诉自己,千万得让自己在三十岁以前完成从找工作到被提供工作选择的过渡,所以当我的前客户向我提出加入团队邀请时,我突然感觉这个状态的完成实现提前了三年。
上个星期我跟耳语的中国创始人 @苹果姐姐 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她以前花了很大的努力,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获得了进入华尔街工作的机会,可是后来当她开始一项为硅谷创业者画像的兴趣爱好的时候,她就在一次分享会上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如今这份工作的邀请,以至于她自己都觉得这份工作机会来得太过简单了。
可是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思考就是,那些我们看起来觉得轻而易举的机会到来,背后有着点点滴滴的积累,苹果姐姐毕业于名校,大企业实习过,凭着能力拿到了华尔街金融工作的入场券,而为这些创业家的画像不过就是她才能展示的一个介质跟渠道罢了,所以她能获得如今这份回中国组建耳语团队的创始人的机会,也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这个世界太过于慌张,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边所有的有钱没钱的朋友最近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心过半分,一是因为我知道我不擅长这个事情我就不去凑热闹了,二是那些大赚一笔的人儿毕竟都是少数,我相信运气,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积薄发的运气。
吴晓波出了一本书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里他写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我身边有同事看完这本书后就受不了了,吵着要辞职收拾行李参加吴晓波他们组织的南极旅行,喊着要去浪费最美好的生命,于是这段时间里这个同事可谓是坐立不安无心工作。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在微信上给同事留言,我说我告诉你如今这个口口声声喊着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的企业史三部曲写作,他也用十年时间把蓝狮子从无到有,打造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
你只看到了吴晓波说的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可是你别忘了他还说过,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我问同事,那么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里呢?收拾行李准备跳槽换个好工作倒是真的呢!
这一段话说完,同事就再也没有吵过要蠢蠢欲动浪费生命的事情了。
人都是很纠结的动物,就像林夕写的歌词里说“我怕时间太快不够将你看仔细,我怕时间太慢日夜担心失去你”于是“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嗯,我们总是好不容易,我们总是身不由已。
励志的故事向来鼓舞人心,励志的故事也经常误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时此刻的你,千万不要听了我的故事就冲动辞职了,也千万别看过我的旅行故事就要马上动身了,更不要把我称之为心灵导师可以治愈一切,因为自己就是个伤痕累累而又不断在疗伤的人。
一辈子对我而言,是个很神圣的事情,我不敢轻易就下一个结论我这一生是不是就过得很失败,那些以前让我着急的事情,如今想来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让我胆战心惊,但是一旦过了这一关又觉得还好也就那样,然后到下一关的时候我又继续操心焦虑起来,周而复始。
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了,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里,意味着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层境界,它更提醒我的是,我的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跟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
少年莫慌,前面一堆我这样的老女人帮你顶着呢!
2799 人赞225 条
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大多数人都处于浮躁状态。如果你恰好这样,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并不孤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没底儿,你要做的就是稳住,给自己多一些快乐,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享受生命中这段“浮躁岁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满意度正处于递减的阶段。满意度低(也就是不快乐)根源在于“不确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么,不满足现状但不知如何努力。从15岁左右开始,人的满意程度开始持续下降。大抵上应该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终日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痛苦、挣扎,却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直到45岁左右的时候,曲线才开始上扬。漫长的三十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理解、思索、实践、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满意度低,自我感觉不良好,很难不浮躁;越浮躁越负向作用,感觉越不爽——形成恶性循环。
浮躁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一个不正确——至少并不完全正确的心态:人们总是希望马上有确定的结果——就是俗话讲的,“急于求成”。
人们总是在决定是否学习之前试图弄清楚“这东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这个貌似合理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学会那样东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过来,当看到人们某个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方案——痴迷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状态。最要命的是,不仅想知道确定的结果,还需要马上知道——这就更荒唐了。
浮躁的第三个原因——怪只怪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动意味着说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而谁都止不住几乎是本能的比较。这比较就是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一个圆,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
人们往往低估环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们往往把来自环境的影响当作自己由衷的想法。与外界的无谓比较,使得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于是,动不动就出现被自己理想绑架的情况。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无非是“你要什么就不给你什么”,而生活的智慧是什么呢?是“给你什么就用好什么”。某种意义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更可是失败者对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会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局限。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觉就掉进去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的真正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那样的话就会忍不住顾镜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个特征,他们最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得他们更加难以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当然每时每刻都更加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326 人赞37 条评论收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想象心里有一片深深的大海,你这时候是浮躁的,海水是乱的,到处是沙石,浑浊,浓浓的沙土味,混合着各种垃圾和气泡的激荡。这时候你想让它静下来,慢慢的静下来,你让所有东西都开始沉淀,你让波动开始慢了,一切都在下落,下沉,海水的摇摆变的规律。
你一直让他下落,感觉大部分的杂乱都沉底了,他开始一点点变紧实,海水开始变的幽蓝清亮,你的海水在有力的流动着,向着一个方向。这时候你看到你自己了,你是一个不小心在游船上睡着的人,船载着你在海面上漂荡,海流在稳稳的慢慢的载着你漂向某个方向,你似乎知道那个方向里有什么,村落的港湾,家人和爱人。
海风轻轻吹在脸上,深吸一口,看表看看现在几点啦。
OK,我每次都用这招让自己平静。
333 人赞21 条评论收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楼主要的是具体方法:我班门弄斧下
冥想。 首先关闭与外界的联系,不听、不看、不说话。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百度百科)
静坐。冯树堂明确告诉曾国藩:“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若能养成静坐功夫,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你是初学者,可以采用焚香静坐之法,以香镇静安神的功能帮助你入静。”于是,曾国藩制定课程,每天不拘何时,必须焚香静坐半小时。然而,天性很难克制,入静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办到。早在曾国藩几百年前,王阳明就说了:“初学者一旦静坐,必定心猿意马,拴缚不定,他所思虑的,多是人的欲望。”曾国藩就是这样,他不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而且有一次他本打算静坐小半时,结果睡着了,醒来之后,痛骂了自己一顿。几天后,曾国藩接到冯树堂的口信,问近来静坐功夫做得怎样了。曾国藩非常惭愧,赶紧到冯树堂家道歉。两人交谈后,冯树堂送曾国藩出门,叮嘱道:“你必须静坐,坐得有些端倪时,觉万事都不如静坐了。”曾国藩回家后反复回味冯树堂的话,觉得冯树堂说得亲切有味。每当心思急躁时,他便静坐半时,以平息心境。为了学习静的功夫,曾国藩还向当时的好友吴廷栋请教。吴廷栋针对曾国藩的个性,对症下药:“你要耐得烦,比如读书不可浮躁贪多,一书未完不可读另一本书,这样肯定会消化不了的;与人交往也得耐烦,不可一言不合就口不择言,恣意妄为。所以你可做‘耐’字功夫,以耐镇躁,心自然归于静。”曾国藩点头称是,说:“可知平日不能耐,不能静,所以导致有这毛病。”从此,曾国藩改变同时看三五本书的习惯,耐下心来,集中力量一本一本看过去。后来曾国藩总结经验说: “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他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好处。”自道光二十二年之后,曾国藩经常性地焚香静坐,这种精神与意识一天都没有放弃。中国有句话说“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超出常人的思想范围,实现更远的目标。曾国藩后来能在大风大浪中镇静自若,宠辱不惊,打仗擅长运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等,均是从“静”中演化出来的。(转载曾国藩,如果实在静不下来,先去看看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视频)
听佛教、古筝、古琴 音乐 。别睡着啦!
展开阅读全文
113 人赞3 条评论收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自己内心为何浮躁。急于求成?虚荣?金钱?
有很多时候,欲速则不达,事事浅尝辄止,结果可能一事无成。
不要贪求太多,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是静不下心来,可以选择做几件事情:
出去跑跑步,释放一些压力;
找几个朋友(不要同时太多),在比较安静的地方聊聊天;
挑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好好看看;
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做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
去一个人少的地方,自己静一静,思考一段时间;
保证在同一件事情上,连续工作2天以上。
有时候,“慢下来”的效果更好。
共勉!
140 人赞7 条评论收藏
Jinn
Jinn
与知乎一同成长
@刘小刘 浮躁可指两种:
1 情绪,对某人对某事浮躁,如果你不想处好关系,把事做好,那么,随意了,这个需要控制自己,压抑自己,或者换个角度去看待人与事,即情商;
2 性格,目测 作为性格,浮躁是后天铸成的占比例较大(与先天比较,占77% :-D);那么,要改就难了,没有超强的意志力是无法消除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在这,姑且分析下怎么来的吧:其是不被认同感或挫败感不断积累的产物,自卑、懦弱、傲慢等都是它同胞,浮躁的反义词是淡定 好吗。
如何才能淡定?一般地说,没阅历是淡定不了的;但是,通过日三省吾身,渐渐调整做事待人的态度、方式、言行,天天进步,【自我认知 客观化, 方可淡定处事,化浮躁为浮云】
14 人赞0 条评论收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什么是浮躁?
第一【缺乏耐心】: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同时对什么都没有持久的耐力。
第二【缺乏毅力】:这一秒的付出、在下一秒看不见效果,那么下下一秒就有了放弃的念头。
第三【迷惘感】:焦虑,总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又不知道该做什么。
第四:【情绪波动大】:上午还雄心壮志、下午就萎靡不振。
如何摆脱浮躁心态?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做着“天上掉下大元宝”这样的美梦,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付出艰辛的汗水之后取得的。同时也要正确的看待他人缺点,不要因为自己的小情绪就给别人下定论。
遇到事情善于思考。不要总是跟着感觉走,任何时候都要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以现实为基准,平常冷静的分析问题。
不要盲目的攀比,助长自己的虚荣之心。懂得舍取,不要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乱了自己的手脚,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扰。
做事情脚踏实地,对在自己的人生要有长远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相信你最后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自我提醒。当你心情浮躁,不想学习的时候,你可以自我暗示一下,不管你是有多么的不想认真下去,你想一下取得好成绩,家长的喜悦,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好评,你就会有很大的动力继续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42 人赞2 条评论收藏
Vicky Jiang
Vicky Jiang
Half a fire, half a sea
不完全同意最高票的观点。我认为浮躁是一个好现象。
浮躁不是用来“克服”,而是要拿来“调教”。
浮躁是一种心理状态,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其背后隐藏一种心理能量,一股热情。
想要去做某事,想要去做成某事,这是一股可以为发展提供动力的心理能量。
只有当能量的释放方式出现了问题,比如太过心急,想要一步千里,能量的释放通道与现实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相背,这种能量无法得到良好的释放,就会堆积成一种被称为浮躁的心理状态。
当你拥有这股能量并急于释放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安,你想“克服”的是这种不安。
倘若你的基本价值观是“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灵的安宁”,可以选择禅修等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个悖论,一个真正拥有“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灵的安宁”价值观的人是很难也很少会出现浮躁心态的。因为这类人更看重的是心灵的感觉,而非做成某事。
浮躁的人通常是“想在一天甚至10分钟内做成自己想做的但需要较长时间实现的事情”,然而这股强大的心理能量受到了现实猛烈的撞击——因为你想做的那些事情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这时你的能量释放通道受阻,在心里堆积,令你感到不安。这时倘若你首先想到的是“克服不安”就麻烦了。首先,你没有把握到不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令你不安(不安的本质是能量释放通道受阻);其次,能量是不能被克服(消除)的,它只能释放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都知道,心理能量也一样)。
所以不安无法被“克服”。
我们应当认识到,浮躁不是个不好的东西,它背后隐藏的能量将会使我们有所成就。
我们不是要把它“克服”掉,而是要“调教”它背后的东西。当你察觉到自身的浮躁心态时,认清浮躁背后的心理能量究竟是什么——你究竟想做成哪些事,然后为这些事情的实现找到符合现实(接地气)的方式,让你的心理能量井然有序的释放,你一定会感到充实,并在步步实现目标的节骨眼上拥有幸福感。
所谓找到接地气的释放方式,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进行张弛有度的时间管理,同时提高效率,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你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对于自己的目标进行优先顺位排序和取舍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些都需要你“做功”,而浮躁就是这些能量的来源。
小伙伴们,好好调教调教自己的浮躁心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74 人赞11 条评论收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有过浮躁的体验,后来找到一个不错的办法。
浮躁其实就是特别想得到,特别想赶快得到,但却没想好如何做,也没有做好踏实付出的准备,于是心里总是急吼吼的,实际却一直原地踏步。
办法一(帮你上道):
静下来深刻的做一个思考,问问自己那些关键的问题,比如我想要什么,我现在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我现在处境如何,有哪些机会值得考虑,等等,这些看上去很“虚”的问题,如果想明白了,会让人踏实不少。
接下来,可以进一步,问自己我该怎样规划,该提高哪些能力,以及更具体的,该和谁聊聊,还是该报个学习班,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路径,按规划去做,就是在接近自己的目标,可以有效减少浮躁。
重要ps:
1)这个思考过程绝不轻松,会有反复,会需要大把的时间,我的习惯是在咖啡厅,图书馆等地方安静地写东西,一边整理情绪和思路。也会需要很多资料支持,比如随时百度一下,或者逛逛知乎,启发自己。总之这不是轻松就能搞定的。但一旦想通了一点,就会很有帮助。
2)实施过程也绝不轻松,肯定会有各种问题,会感到犹豫,会怀疑自己。然后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想法。但毕竟,你是在考虑人生大事,说的那个一点,你在逐步实现人生目标,哪有那么容易~天将降大任,必先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做好心理准备。
办法二(稳定情绪):
累了可以放松放松,别把自己逼的太紧。随便什么爱好都可以,心里有个数,允许自己休息,不必有罪恶感。
此外关于浮躁情绪分享一个小技巧,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是二十年后,你回过头看,发现当时年轻的自己有过那么浮躁的一段日子,你会想说点什么?
我觉得我会告诉自己:沉下心做事,能力自然会提高,资历自然会积累,扎扎实实长本事是正道,欲速则不达。
以上,共勉。
祝好。
(市场研究行业求职中,希望有前辈多指导:))
————————————————————————————————————
已进入市场调研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77 人赞3 条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