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集叶屋主
北风拂面今霜降,
已是晚秋天气凉。
红叶漫山菊耀眼,
丰收已过备冬藏。
霜降那天,照例收到老友的小诗,提醒添衣保暖。是啊,“十月一,添寒衣”,冬天不知不觉间已经来了。
说起冬天,大概大家脑海里的画面都是树木光秃、北风刺骨、裹着厚重棉服的人们行色匆匆…大街上很少再听到大片大片的欢声笑语,即使有,也还来不及成型就被寒风吹得不知踪影;而那些靓丽养眼的美女帅哥也散落在捂得严实的人群中,早已无法辨别谁是谁;要说风景,大概只有那冒着白烟疾驰而过的汽车吹起路旁的碎屑,盘旋在空中……
好不凄冷的景象!
其实,冬天的生活远非如此。虽然,动物们都去冬眠了,而人们也大多躲在家里冬藏,或者说“猫冬”,但许多事情恰恰要在这样的日子才会变得有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看吧!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在这样飞雪的冬夜,与朋友围炉对酒,共话人生的。说到围炉,我们不得不提在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取暖。在古代,人们多用木炭取暖,而那取暖之具也是别有趣味。京剧《春闺梦》中有句戏词“苦依薰笼坐到明”,取自唐人诗“斜依薰笼坐到明”。邓云乡先生在《红楼风俗谭》中讲到,这“熏笼”是旧时高贵的炽兽炭取暖之具。
什么样子呢?
它是一种镂空的木箱笼,四壁及上面玲珑剔透,可以雕镂出非常漂亮的花纹。把炽炭的火盆放在其中,木炭无烟,燃烧的又缓慢,所谓“慢腾腾地暖烘烘”,说的就是这昔时考究的长物。《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也写到,“宝玉听了,转步也便和他往潇湘馆来。不但宝钗姐妹在此,且连岫烟也在那里。四人团坐熏笼上叙家常……”只可惜,这昔时考究的长物早已不多见,如今也只化做过去诗意生活的一个符号,留存在记忆中。
现在的生活便捷实惠,但细想起来,点点滴滴,心中初起的念想,依然是传统的,沿袭了旧时的轨迹。你看那街口把角的干货店,三架大炒炉翻转不停,油亮亮的糖炒栗子喷喷香,越发勾得人无法前行,只好停下脚步,耐着性子排队等待;还有那斜对面的“稻香村”,照样火爆……枣花酥,牛舌饼,刚炉火烧,再配上“张一元”的牡丹球茉莉花茶,在冬日暖洋洋的午后,三两位好友围坐桌旁,喝茶聊天,该是多么幸福的中式“下午茶”啊!
冬天昼短夜长,而北方空气又干燥,电器店的加湿器成为了又一个热销品。但,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养几盆绿植,放在家中别有生气。偶尔,我也会去东四环的星火路,批发两束鲜花,没多少钱,分装在几个大花瓶中,却让客厅、卧室顿时花香四溢。
除了摆弄花草,做手工,也是冬日的一种闲趣。几个小靠垫,不同花样的餐桌布,简单到人人可做,只要你能静下心来。要知道,在古代,做针线活,可是对于女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辛稼轩词云:“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让花瘦…” 意境写的多么美啊!
“十三女儿学绣”,你可不要轻视这个传统的闺教方式,它可起到了三点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是学会了持家的主要技能。昔人云:“妻贤看儿衣。”缝纫的技能是“学绣”中养成的。
二是养成了细致耐心的持家习惯,勤俭持家的道德风尚,文静、坚韧的闺秀性格。
三是养成了美的爱好,审美的艺术修养。
说到美,明人杨允浮在谈到“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时说:“东至后,贴梅花一枝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化,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叫人叫绝。同时,这也是冬日数九的一个乐子。
当然,冬天,也是读书的好时节,猫在家里,精神自然格外集中,可以进行深沉的思索。张潮就在《幽梦影》中谈到“读经易冬,其神专业。”
……
冬天,可以做的趣事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我这个闲在人心心念念的生活,可其实,只要你愿意,再匆忙的步子也能偷得一时的闲暇,去赏、去品、去爱这个充满趣味的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