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了,旅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点缀。国人的身影已然遍布全世界。可是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为什么要旅行?出发前的期待得到满足了吗?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读完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触发了我对以往旅行的思考。
旅行不仅仅是增长见识,提升旅行的层次,思考旅行之于身心的交流和影响,提升能力,丰富旅行的精神获得。《旅行的艺术》改变了我对旅行的混沌的看法,并将影响我今后旅行的心态和方式。
回想以往的经历,旅行未必给我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很多时候是疲惫和失望。一直以来,我并没有思考原因,简单归咎于我可能不喜欢旅行。其实是没有学会如何旅行,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好每一次旅行。
旅行的一个危险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
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导致旅行失望的原因。我们往往过分关注辽阔的大海,迷人的沙滩,蔚蓝的天空。可很少想到抵达哪里的过程,飞机晚点,拥挤的座椅,糟糕的天气,无法摆脱的工作的压力等。我们无法只让自己的精神去旅行,还必然要带上肉身,途中的吃喝拉撒睡也都是旅行的组成部分,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不适应。所以要想获得完美的旅行体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知这些,对旅行有了客观的认识,可防止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影响整个旅行。
在任何地方,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当下,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至于复杂的物质需求和心理。
旅行除了物质准备外,更多是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就对人类较少注意到的旅行地点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在机场、港口、火车站和小旅馆等地方找到创作灵感,发现诗意。
他在机场观看飞机起飞时说,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是现实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呈现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什么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许是它最主要的特征。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有趣的东西,我们不带任何成见。”“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高度,是我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不能达到的。”提升自己的感受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性,才能创造好的旅行心境。
旅行是有层次的。到同样的地方旅行,有的人拍个照发完朋友圈就赶往下一个地点,满足于“我去过”。有的人驻足凝视,自我的心境与外物充分交融,触发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因而获得美的满足,时间停止了,物我两忘。如何才能正确的拥有美?
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视觉上的)而达到对美的拥有。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
所以,请不要到处在旅行的地方,傻逼一样的写上“某某到此一游”了。如果不擅绘画,那就通过书写来描绘我们的旅行吧,写作就是用文字画画。的确如此,去年黄山旅行我就用文字结合照片记录了全部过程(黄山游记)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艺术让我们眼界大开,通过艺术作品借由艺术家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也是我们获取美的好途径。比如梵·高的《柏树》和《麦田和柏树》这两幅画。圆锥的外形,呈现出类似火焰的形态,似乎在风中紧张不安得摇曳,但又生生不息,这是梵·高的视角。
此外,艺术作品还会触发人们到绘画所在地去旅行的冲动。梵·高的画就给普罗旺斯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赋予日常事务以新意,并且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通过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它从惯性的冷漠中解放出来,看着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可爱和奇妙。大自然是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然而因为人类的惯性和自私自利的追逐,我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灵既不能感受也不能领悟。
旅行与现实生活不同,虽然有的人提倡要以旅行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但是很难做到。好奇心的缺失是最大原因。“好奇心像是由一连串向外拓展、并且有时延伸到深远处的小问题引起,会涵盖更广阔的天地,最后到达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的阶段。”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竞争的压力,让人无暇去发现身边的美,唯恐落后的群体意识,导致发现美的心理缺失。
最后,如果没有条件外出旅行,德·梅伊斯特的《我的卧室之旅》和《卧室夜游》则教我们如何在自己卧室里旅行。我们做不到,只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很无聊——于是,生活正如我们所预期的一样无趣。尼采读了德·梅伊斯特著作并大加赞赏:
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类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
我承认,我就是那绝大部分的人。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大自然的恩赐:
大自然能够让人了解
我们内在的心灵,它静谧而且美丽
它带给我们崇高的理念
不论是邪恶的言辞、偏见、自私自利者的鄙视、
毫无善意的寒暄以及日常生活的人情淡薄
都不能战胜我们,也不能剥夺我们
这个愉快的信念:眼中所见的自然充满
神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