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与家长交流,这是做管理后形成的习惯。
教师群体,很容易有吐槽家长的习惯。例如,我们觉得家长目光短浅,唯分是图,觉得家长过于焦虑,控制欲强,觉得家长不负责任,放任自流,觉得家长自私自利,不顾大局,觉得家长动辄指责,缺乏理解,觉得家长不懂专业,指手画脚,等等。
凡此种种,皆源自教师群体的不成熟,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
1
关于家长,要有几点清醒的认识。
一是不要低估家长的智商,哪怕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农村妇女。家长的判断与选择中,往往(当然并不总是)包含着惊人的洞察与智慧。其核心原因,是“利益相关性”。即家长虽然会犯很多错误,但在大概率上,家长的判断,往往更有利于孩子。专家判断有专家判断的优势,但专家判断也有专家判断的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专业自负和利益不相关。实际上,陪审团制度,就是为了避免专家判断的危险而设计的。谁能作出对孩子最优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比专家更靠谱,因为家长比专家更关心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专家,代表了两个维度。抛弃了任何一个维度都很危险,两个维度必须经常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二是家长只关心自家孩子,这才“自然”。一间教室就像是一个联合国,每个国家代表,必然也首先应该关心本国国民的利益,才是自然和健康的。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照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并进行协调,甚至愿意在环保等问题上作出牺牲或贡献,那就是伟大的国家了。这值得尊重,但无法要求。
明确这两点,有时就会比较容易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之后,还要明白——
教育具有服务属性,考虑家长的感受与想法,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动辄以“家长不懂教育”为借口的傲慢是不可取的,背后无非是一种权力关系在作祟。
教育又不单纯是服务业,还承载着社会功能,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家长,甚至让家长主宰教育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在对话的基础上,对家长进行指导和引导。
综合起来,就是聆听而不迎合。
2
聆听家长,是一个很专业的过程。
存在着“专业的教师”,但并不存在“专业的家长”。所以,在家校沟通中,家长不会以你期待的样子沟通,往往是以自己最自然的,最情境化的方式沟通。
1.家长陈述的事实往往未经检验,许多都是道听途说。
2.家长会传递情绪,包括焦虑的情绪。
3.家长会表达观点,但有时是不清晰的甚至错误的。
4.家长会表达诉求,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
概括成关键词,就是“事实、情绪、观点、诉求”。概括成通俗的表达,大致是说,我看到或听到了一些“事实”(往往未经证实),然后产生了某种情绪,这些事实和情绪让我形成了某种看法或者说观点,最终形成了一些诉求。这些诉求,可能是合理的,可能是不合理的,可能是能够满足的,可能是无法满足的。
因为家长不是专业的,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也少有是极端理性的,因此,在事实、情绪、观点和诉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里,聆听、接纳、澄清,肯定要比对立、反驳、指责要更是一种理性的反应。
这里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就是总将家长的意见,当成“制造麻烦”,还没有当成有价值的资源。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往往自身也不专业。总觉得,我这么辛苦,你还指责我?!控制情绪层面的对抗,是职业人非常重要的修炼。本质上,这是排除干扰,直抵核心。
为什么家长的声音,哪怕是不理性的声音,也是有价值的资源?
1.家长的声音中,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要将这些信息识别出来。
2.家长的声音,代表了另一种维度,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减弱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防止了自我阿谀。(人总容易高估或低估自己)
3
我一直主张,教育应该向企业学习。
在企业中,获取用户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种反馈越及时或即时,越好。在教育中,建立一套从学生及家长那里制度化的和日常化的反馈系统,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专业之名,拒绝获取反馈,往往是恐惧所致的自我保护。
但是,伟大的企业,不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引导用户的需求。用企业界经常引用的例子来说,在马车时代,用户不会说,我想要汽车,这一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今天也一样,在应试教育时代,我们创造超越应试教育的更有价值的课程,也是在制造新的需求。
如果家长说,我只要成绩,你把全部时间都用来抓考试吧(如今这样傻的家长越来越少了),你说好吧,然后……这就不是教育了。但是,你理解家长的焦虑,理解家长诉求的合理性,就能够有效地将优质的课程,与学业成就结合起来。因为这二者原本不矛盾,你的聆听,避免了你脱离现实的一意孤行。
而对我来讲,一所学校也好,一个班级也好,一名教师也好,重要的是持续的成长,不断的自我进化。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最应该防止的是自我固化和自我保护。打开自己,让所有的信息进来,包括带着情绪的片面的信息进来,死不了人的。然后,将所有的这些信息进行理性处理,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当然,说来简单,做到很难。毕竟,我们都必须面对人性的弱点。共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