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的我是如何对艺术产生兴趣?揭开尘封的记忆,你是否也曾回望?
人过而立,奔波工作和家庭之间,生活一地鸡毛与油腻,还会想到哪些遗憾的事情么?比如初恋?曾经疯狂的爱好与梦醒?唱歌、跳舞、画画、收集。。。已记不得,回家翻翻灰尘里的老百宝箱。在尘封的最深处,我找到了儿时的红色石头,它能在普通石头上画出鲜红,在当时收集的石头里,是少见的美而有趣;图画剪贴本和临摹本,贴满从书本、报纸、包装袋剪下来和临摹的图案;美少女战士贴纸和画。
我们曾把多少珍重之物封装在过去!没想到我一直珍藏着这些,在抽屉里,十多年没见光。甚至几次找东西、整理过其他宝贝,也都把他们一眼跳过。前年学油画玩,只画过一张,临摹的原画中间白色物体不够清楚,画成了十字坟墓,老师说应该是一个喷泉。咨询师看过画,抓到了我潜意识的小辫子,我本知道可能是喷泉,而喷泉代表着向外露出和表达。我在这美景之间的坟墓里究竟埋葬了了什么?剖析了很久,内心涌出泪来,坟墓之下除了掩埋和压抑着被遗忘的情绪,还有我的梦想、着迷的喜好和力量。
可能有人说过,“你画的一点也不像”,“画这个有什么用呢”,“精力花在学习更重要”。这些曾经的执着和狂喜逐渐的失散了。紧绷着去学习,去迎合世界。直到绳索崩断。灵魂像从这个世界抽离,周围全是黑,身体轻微如羽毛,惶恐下一秒即是碎裂和消失。偶然投来一束光,高中学美术的同桌,拿来一本厚厚的西洋美术画册,比起历史课本的描述,看到了不一样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罗丹、梵高、毕加索,这是对穿越世纪之美的初次震撼,眼前的烦恼却只是一瞬间。
带上艺术家的眼睛自观,艺术的治愈力量历久而弥新。
这一束艺术之光温暖了我多个困顿时期。所幸内心依旧保持这份敏感,它从未丢失,它会通过各种出口找回来,让我回应它。大学时我随性看喜欢的画册,直到工作来北京后,由于我姐(博主)的熏陶(洗脑),开始去看艺术展,从798到故宫、国博,从西安、敦煌到台北,这两年才更加深刻感悟到艺术治愈的力量。在台南的画展,被荷兰艺术家哈勒曼特感动到:透过我的作品,希望让大家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和谐令人感觉美好的世界,一个即使情况艰困,仍有益于人的世界。
在艺术面前,大脑从理性和逻辑里抽离,不想功利得失、不问对错好坏、无关成败。凝视眼前安静地玻璃和木框,问自己的内心,眼前的颜色、线条、明暗、空间、材质带来的感受,愉悦还是烦躁,想停留还是离开。试试代入艺术家甚至几百、上千年前的眼睛,去看他所看到的风景、人物、光影和世界。思索用艺术家的眼睛和表现形式,反观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会是什么样子呢?艺术作品更像一面镜子,心中有什么,你便看到了什么,你掌控在自己手里。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轻松get专业知识?
如果不是天性的敏感和喜好,有没有别的方法接纳和欣赏艺术了么?有,专业的同伴引导和专业的书籍与资料。专业的同伴可以勾搭博主,也可以和身边艺术专业的小伙伴多交流,最好是一起看展,能学到好多。专业艺术书籍可以先从基础资料和画册看起来,这个在网上、书店和图书馆艺术区都能找到,不必多说。
如果觉得以上都太麻烦,简单来说,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碎片时间也能轻松入门,获取基础的艺术相关知识。
1.线上音频类App:蜻蜓FM、喜马拉雅等,特别推荐蒋勋老师,付费免费都有,他用一种介绍情人的口吻给大家介绍中西方的艺术渊源和作品,让人欲罢不能,热泪盈眶。这类音频的缺点是要自己搜原画看。
2.线上看展类App:VART、 iMuseum、耳朵里的博物馆等,VART是名副其实移动的私人美术馆,不仅有国内外艺术展信息、票务,线上全景参展,免费导览音频,还有专业团队配音制作的的免费付费音频,尤其推荐”睡前听展”,音频中都有配图;耳朵里的博物馆是针对近期展览优选的作品介绍,还有成人版和儿童版的,适合家里的孩子。
3.专业博主:微信"意外艺术"、国博"小博"等,微博有展馆官方微博、艺术类大V"带你看展览",特别推荐”咱说”,博主是中山大学心理学专业、科普作者,他的文章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分析艺术作品的魅力,然后他经常推国内外非常有趣的艺术展和作品,对博物馆和艺术展参展体验感悟深刻,也可以去看他的分享避雷。
如何准备参观艺术展馆?
首先在以上艺术类app挑选感兴趣的展,然后官方预约; 其次,提前查阅资料和可帮你通过艺术展收获更多,选好艺术展之后,尽量通过专业资料了解艺术展的亮点作品、艺术家背景和专业看点,国内展览大部分介绍资料有限,可能都没有展览手册,提前准备有备无患。
需要更多详细靠谱的建议可以参照 iMuseum这篇文章”推荐教程:如何参观一个博物馆”,iMuseum对展览的介绍既专业又包含国际视角的艺术新闻,可以给你增加艺术话题的谈资,它做的这个全球艺术史简表特别棒,我收藏在手机里方便随时查看艺术史脉络。
世界是一个多棱镜,透过艺术,看到另一个世界,仿佛九命猫多赚了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