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有人说,当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幼年读西游,看的是神,腾云驾雾,波澜曲折,大战三百合;
少年才知道,看似满纸荒唐言的怪力乱神,字字是佛,句句为经。
度厄,是人生的常态。
我总以为“九九八十一难”是大圣表演的舞台,然后看他一路打怪升级。后来我才明白,这哪是大圣的阻碍,全是唐僧的坎坷和苦难。
师徒4人,只有三藏法师是肉体凡胎,十万八千里的取经之路,不过是大圣一个筋斗云的功夫,他却艰苦跋涉了14年。
《西游记》原著中有一个细节,应该很少有人在意。
当三藏法师在流沙河遇阻,见到沙悟净的时候,他脖子上挂着的并非念珠,而是9个骷髅头。
用沙僧自己的话说,那是被他吞下的9位取经人的“遗物”。
原来,三藏法师和沙悟净并非初遇,他们早已有过九世宿缘。
历经九世的苦难,最终才能取得真经。拨开神话的外衣,吴承恩留给世人唯有“踏平坎坷成大道”这7个字。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作家陈岚说过:“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膝颤抖仍然往前走。”
人生变化万千,遇到它并不代表不幸将要来临,也许它只不过是命运对你的考验。
三打白骨精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是《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
唐僧真的完全被白骨精的幻化之术蒙蔽了吗?其实未必。
大圣第一次除妖后,那些斋饭现了原形,三藏法师的心中已然信了几分。但是以三藏法师恐伤蝼蚁命的本性,只要伤害没有加身,即便知道对方是妖,也不想伤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打白骨精之后,他明知荒山野岭生人勿进,依然愿意救下红孩儿和老鼠精。
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人们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欺骗、背叛、猜忌、敌对,但是别人的恶,不能成为自己不从善的理由。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
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那救蝎子的傻禅师不正是屡次向妖怪施救的唐僧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观音大士会选择唐僧作为取经人,并且他也能够取得真经解救世间苦难的真正原因。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灵山,但是领取真经时,负责传经的阿难、迦叶二尊者竟向唐僧索要人事,佛祖还公然“护短”。
最后,唐僧把自己唯一的“身外之物”紫金钵盂送给两位,才取得真经。
现在想想,佛祖的那段话却颇为耐人寻味: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这才是这段佛祖说这段话的真意吧。既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经营管理的艺术。
请记住: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