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毛姆的一本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国内陆一个霍乱横行名为湄潭府的地方。
女主角凯蒂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的催促,随意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的求婚,并被后者带到工作地香港。但生活的无趣及爱慕虚荣的天性让她毅然选择出轨,陷入情夫汤森的花言巧语中无法自拔。
其间沃尔特试图让她看清汤森的丑陋嘴脸,继而挽回破碎的家,但凯蒂始终决绝地想要离婚去追寻真爱。无奈沃尔特只得将她带到湄潭府,想要在那儿开启新的人生。
但她终究不会爱他,即便她明白汤森不会娶她的现实……
02
看简介时也许大多数人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可怜男人奋斗至死也不被爱的心酸故事,只是一个女人在爱意围绕中却倍感厌恶、出轨而心安理得的讽刺故事。
但读完之后你会恍然发现这之中也夹杂着救赎与清醒。
爱其实并不是短暂的缠绵悱恻与激情热烈,并不是看透人性的弱点后依旧盲目、自欺且固执地选择坚信它的崇高,并不是凭借无尽的自我禁锢与一味付出就能换得的。
爱没有那么理想化,它虽不可定义,却也确实是矛盾的、残酷的。
当揭开生活的面纱,我们会放下很多不真实的假象,承认光鲜亮丽之下着实暗藏阴霾,并铺展开生活中真实的恐惧与希望,直面爱情里的虚假,窥探自己的内心……
03
文中最令人心碎的当属沃尔特临死前的自我评价:“死的那个是狗。”
这句话出自哥德史密斯创作的一首诗,大意是某位好心人领养了一条狗,起初相处融洽,但突然一天狗发疯咬了人。就在大家都为即将死去的好心人哀叹时却发现人活着,死的是狗。
我想,凯蒂就像是这条被沃尔特呵护的狗,狠心背叛,令他在绝望中死去。可似乎在沃尔特的心里,凯蒂却是那个好心人,让他有机会在她身边扮演一条狗的角色。他从不恨她,他只怨自己竟自愿陷入困境,直到消失。
我相信,他面对怀着别人孩子的凯蒂时一定愤懑地想要挣脱爱的枷锁,他痛恨这枷锁却又拥抱这枷锁。
这是最不幸的事吧,明明知道这个心爱的凯蒂是个自私虚荣的人,却仍旧甘愿蒙上自己所感受到的现实,试图扮演一个与她类似的人,接受她的一切,努力说服自己去默默承受,全心全意地爱着。
因为他说,被允许爱她,能够发现她眼中闪烁着愉快的爱意时,他就会欣喜若狂。所以他从不在乎她身上存有多少戾气。
04
似乎沃尔特最后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唤醒心爱的人。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是死于意外感染霍乱还是伤心欲绝之下狠心拿自己做细菌实验而离世。可她呢?
终究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沉浸在如裹着面纱般飘渺的甜蜜幻象之中。
在她眼中,沃尔特就是一个带着面具生活的假人,刻板无趣又性情阴郁,她只能看到他不具备的优点,与他的姻缘纯属将就。
她又偏偏爱上一个同样虚伪阴险的小人汤森,一头扎进自己构建的无边幸福里,无论如何都要追寻那份脆弱、布满谎言的快活,竟连一丝怜悯都不舍得给他。
爱果然会令人变得愚蠢却不自知,也果然是世间最解释不清的存在。
凯蒂没有想到沃尔特这个在她看来不起眼的细菌学家,在遥远中国的湄潭府,在霍乱肆虐的绝望危机中,是人人口中的英雄。
她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爱,开始发现沃尔特身上一直未曾被她注意的光芒。
他对弃婴、对罹患瘟疫的病人无私而勇敢的爱,在瘟疫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奇迹般的升华,显得伟大而高尚。
可她依然不爱。
甚至在沃尔特死的时候仍戴着希望可以欺骗生活生活的面纱,才看到他的瘦骨嶙峋,才想要为错误道歉来让他安心地走,才尽力向周围人装出难过的样子。
毛姆还是撕碎了原本七彩的现实,让我们看到人生果真蕴含悲剧和无情,不都是圆满。
05
不过幸好凯蒂最后还是领悟到了婚姻和生命的真谛,将内心所有的悔悟化作对即将出生孩子的守护。
其实重新审视凯蒂与沃尔特的婚姻,最初就不是源于了解与爱情,而他们本就属于两个世界的人,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似乎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好的结果。
人的灵魂都是渴望自由的,而凯蒂与汤森的邂逅,倒像是彼此为了填补各自生活的空虚。
只是凯蒂长久以来信奉的自我价值是依靠美丽外表和魅力获得光鲜的婚姻,她将自己的幸福太多寄托于婚姻,也将卑鄙的汤森想象的太过美好。以至于高估了她所认为的两情相悦在利益纷扰下的真实性。
06
不难思考,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在别人给予的喜怒哀乐上,那生活还是自己的吗?而一份充满了物质气息的关系又怎能单纯持久呢?
生活中有很多姑娘,被渣男迷失了心智,甚至会为他甘愿自我欺骗、麻痹,活在面纱之外的完美里。看不到真正默默守护的人,更看不清欲望温柔背后的空空荡荡。
他仅是编造出符合我们择偶的条条框框,我们便以为看到了海誓山盟,可他照样可以符合别人的无限要求。
一切看似完美的东西都是暗含危险的,恰巧是那些存有瑕疵的事物才最安全。或许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模样,擦亮双眼并懂得珍惜……